|
仿古青磚闡述從外觀上看,古建筑的磚墻常常是一層層的順磚錯縫上砌,或三順一丁,或五順一丁,但少有一順一丁,滿順滿丁的做法。推究其原因,磚墻身較厚,不露明的內心部分,為求節約,多以碎磚或半頭填餡,露明的表皮部分才用整磚,所以少用丁磚。
砌筑類型
磚墻砌筑大致可分為細磚墻、粗磚墻、碎磚墻、琉璃磚墻等幾大類。
細磚墻做法:
①干擺:采用“五扒皮”磚,講究“磨磚對縫”,露明面砌筑用磚要求經過五扒皮,背里砌筑與干擺磚之間留有漿口,砌筑時按照一層一灌,三層一抹,五層一蹾(擱置半天)要求進行,灌漿采用生石灰漿或桃花漿。一般用于比較重要的場合,如墻的下堿,廊心墻,影壁等重要部位。
②絲縫:采用“膀子面”磚或“五扒皮”磚,磚與磚之間要鋪墊老灰漿,操作時露明側掛灰條,背里一側打爪子灰,然后灌漿。絲縫墻砌好后要耕縫,磚縫2-3毫米,用在較為重要的場合,但一般不用于下堿。
③淌白:既是一種磚的加工方法,也是砌筑方法。采用“淌白磚”,即要用淌白拉面(粗淌白)或淌白截頭(細淌白)磚。用月白灰打灰條(灰只抹在磚棱上)砌筑,灰縫4-6毫米,每層砌完后要用白灰漿灌漿。常用于比較講究的墻體上身,或小式建筑中的下堿。
粗磚墻:
使用未經砍磨的磚(粗磚),分帶刀縫和灰砌糙磚兩種做法。帶刀縫一般用于小式建筑的上身,灰砌糙磚多用于普通砌筑。
碎磚墻:
對磚無要求,外形不規則甚至破碎磚,采用摻灰泥滿鋪灰漿砌筑,用于不講究的墻體或填餡、碎砌抹灰。
琉璃磚墻:
露明部分采用琉璃磚,背里采用糙磚砌筑,露明部分砌筑采用素灰,但勾縫黃琉璃采用紅麻刀灰,綠琉璃采用深月白麻刀灰。灌漿加固多采用白灰漿或桃花漿,也可采用江米漿。多用于高等級的琉璃建筑物,高等級建筑的墻體下堿、檻墻及其他重要部位。
磚的擺砌
可分為臥磚、陡板、甃磚、線道、疊澀。常見的是臥磚做法。
臥磚:磚大面朝上平放,長身面露明。
陡板磚:磚立放,陡板面露明,多見于南方建筑與居民中。
甃磚:磚立放,丁頭面露明,多見于臺階、臺明、南方建筑墻身、窗臺等部位。
線道磚:磚擺放時,從外皮向內層層收進,多見于城墻。
疊澀:磚擺放時,從里皮向外層層挑出,使用不多。
磚縫的形式
墻面藝術形式
為了增強墻面的藝術性美觀性,通常在墻面做一些變化,增加層次和線條,常見的做法有以下幾種:
①落膛做法:即在墻面的中間部分凹進去,形成四邊高中間低的“池子”。除了正式的落膛做法,還有在此基礎上的簡化做法,如磚圈做法,磚池子(方池子和海棠池)做法。
②五進五出做法:一般在墻的兩端,以五層磚為一組,向上砌筑過程中,一組比它前一組收進一個丁磚長度,下一組再比這一組凸一個丁磚長度,以此類推。墻的外邊砌筑類型比墻心要細(高一個等級),如兩端是淌白墻做法,墻心就可以是粗砌,甚至碎磚墻,也可以用抹灰做法。墻心抹灰又叫軟心,磚砌則叫硬心。墻心一般比兩端要凹進去一些。
③花墻子做法:墻體局部或大部使用花磚、花瓦做成鏤空的墻體。其藝術形式多種多樣,用在裝飾性要求比較高的場合。
墻體結構
磚墻一般自下而上分為幾部分:
下堿:約占墻身高度的3/10。
上身:一般“退花堿”,花堿寬度一公分左右,若上身抹灰,則另外要退出抹灰厚度。
拔檐:頭層檐出1寸,二層檐出0.8寸,博風磚出0.6寸或不出。
簽尖:一般做出45°坡面。
墻體內包柱子叫包金,柱中以外成為外包金,柱中以內成為里包金。
金邊:墻體相對于臺基一般要向里退一定距離,這段距離稱為金邊。
01、山墻結構
山尖:硬山山墻頂部呈三角形的部分。其做法有幾種:尖山式、圓山式、天圓地方式、鐃缽式、琵琶式。
墀頭:俗稱腿子,分三個部分,下堿、上身、盤頭。
下堿:常做迎風石,高度加上壓面石厚度不超過墻身高度3/10。
墊花:上身上段緊挨盤頭的地方可用方磚鑿花活,稱為墊花。墊花略高出墻面。凡做墊花的墀頭,盤頭必做花活,相應博風磚頭也做花活。
盤頭:盤頭一般有五層盤頭和六層盤頭。具體構件為:荷葉墩、半混、(爐口)、梟、頭層盤頭、二層盤頭。
盤頭之上掛戧檐磚。
02、廊心墻結構
檐廊部分的內側山墻,如果不開門洞,一般用落膛做法,施加一些磚雕,以增強裝飾效果。
吉門:在廊心墻上開門洞,用以連接外部游廊。吉門上面做燈籠框,雕刻文字或圖案。
03、檻墻結構
檻窗下面的墻,一般不做抹灰處理。檻墻高度一般取3/10檐柱高(即與山墻下堿高度相同)。
做法一般比較講究。干擺或絲縫做法,“一塊玉兒”,或做海棠池。
04、檐墻結構
分后檐墻和前檐墻。后檐墻有兩種做法,一種是露出椽子,叫露檐出,一種是不露出椽子,叫封后檐。封后檐要做磚檐子。前檐墻多出現于居民建筑中,官式建筑中常被檻窗及檻墻代替。后檐墻的使用比較普遍,除了少數過廳式建筑和園林建筑外,大部分建筑均有此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