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當又稱“瓦頭”,是中國古代建筑上的一種構件,用于椽頭,起遮擋風雨和裝飾屋檐的作用。
瓦,即圓弧形的陶片,用于覆蓋屋頂。
清程敦謂:“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span>
瓦當的名稱可能由于它所處的位置和作用而得來,也可能來自瓦當銘文本身。
在漢文字瓦當中有自稱瓦的,如“都司空瓦”、“長水屯瓦”;有自稱當的,如“宗正宮當”、“八風壽存當”;有自銘為瓦當的,如“冢上瓦當”。
瓦當文化始于周而造及秦漢,俗語說“秦磚漢瓦”。
瓦當的制作工藝
選料:制作瓦當選擇粗細均勻的粘土,才能燒造出不易變形開裂的瓦當。
淘洗:提出粘土陶泥中過多的雜質,是對陶泥的過濾和優化。
和泥:在粘土中加入一定數量的水,并進行攪拌和捶打,使陶泥中水分均勻,軟硬適中,具有良好的穩定和可塑性。
雕刻木模:選擇質地細密的木料,以凸起的陽文雕刻所需的圖案、文字或者紋飾。
翻制陶范:將雕刻好紋飾的木模仰置固定,然后在木模上用陶泥范。
當面制作:先在陶范內壁鋪灑一些草木灰,以防止用以摁制當面和陶模相互粘連,也可保障順利脫模,使得紋飾清晰,富有立體感。
制作瓦身:瓦身采用泥條層層盤筑,用內模或外模的方法制作瓦身。
瓦當大體經過由半瓦到圓瓦、由陰刻到浮雕、由素面到紋飾、由具象到抽象、由圖案到銘文這樣一些遞進。
它是文字、文學、美學、書法、雕塑、裝潢、建筑等多門類綜合共蘊的藝術,內容涉及自然、生態、神話、圖騰、歷史、宮廷、官署、陵寢、地名、吉語、民俗、姓氏等等。
反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美學和政治經濟內容。
檐口處的筒瓦頭稱“當”,而檐口處的板瓦頭稱滴水或垂唇。
滴水出現時間比較晚,唐代之前沒有滴水。
滴水呈曲凹狀、或長方形、或三角形的滴水,它的紋樣有繩紋、聯珠紋、鋸齒紋或花草紋、龍鳳紋。
歷代帝王廟的瓦當特點
明清時期,瓦當的花紋與前朝各代相比,為豐富。
其中以龍、鳳、花草紋樣為常見。北京歷代帝王廟因是建筑,使用的是龍紋瓦當。
北京歷代帝王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至今經過多次修繕,所以瓦當的年代、圖案與工藝也呈現出多種多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