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材料闡述古建筑屋身由墻體、木構架、斗栱等部分組成。古建筑中大部分建筑為梁柱造形式,墻體本身不承受上部梁架及屋頂荷載,但是在圍護分隔、穩定柱網、提高建筑抗震剛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另外墻體的耐火性能較好,在建筑防火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除了上述幾點外,在古建筑墻體中,只要是使用磚石材料,就極少抹灰粉飾,由于它具有結構與裝飾的二重性,故有著十分嚴密、完整的規定。
古建筑墻體用材
古建筑墻體使用的材料有磚、石、土、木、竹等。
磚是傳統建筑中使用最為普遍的建筑材料,廣泛使用于明代及其以后的官式和地方建筑之中。
磚墻
石材常常使用于基礎砌體、墻體局部或地方建筑墻體。
石墻
土是最古老的墻體材料,通過夯筑或者制成土坯砌筑成墻體,廣泛使用于明代以前建筑,在北方黃土高原地區至今仍在使用。
土墻
木板墻多用于多木地區和高級的室內分隔墻。
木板墻
竹墻則多用于四川、湖南、江西等產竹地區的地方建筑之中。
古建筑墻體類型
古建筑墻體廣泛應用于城墻,單體建筑屋身,群體建筑的院墻,地形有高差的邊緣部位,構筑物與樹木、花卉等外圍保護范圍等。
1.單體古建筑中的墻體類型
有山墻、檐墻、檻墻、扇面墻(后金墻)、隔斷墻等類型。
1)山墻
位于建筑物兩端位置的圍護墻,因建筑的形式不同有不同的做法和名稱,屋頂為硬山稱為硬山山墻,屋頂為懸山稱為懸山山墻,依此類推還有廡殿與歇山山墻。在硬山建筑中若山墻伸出屋頂,當毗鄰的建筑發生火災時能有效地阻隔火勢蔓延的,又稱為封火山墻。
2)檐墻
位于檐檁之下,柱與柱之間的圍護墻。在后檐位置為后檐墻,在前檐位置為前檐墻。在官式做法中,前檐部位一般不設置前檐墻,多為檻墻與槅扇門窗。而在北方民居建筑中,則前后檐墻都有。
3)檻墻
位于建筑前檐或后檐位置,在檻窗踏板之下的墻體。
4)扇面墻
又稱金內扇面墻,主要指前后檐方向上、金柱之間的墻體。
5)隔斷墻
又稱架山、夾山,砌于前后檐柱之間與山墻平行的內墻。
古建筑獨立墻體形式類型
1)平面形式
有直墻、曲墻(羅圈墻)、八字墻、折線形墻。
2)立面形式
有云墻、花墻、迭落墻、爬山墻、羅漢墻。
①云墻,常用于園林建筑之中,墻體頂部作波浪形起伏變化。
②花墻,俗稱“花墻子”,墻體上用瓦或磚擺砌成透空圖案,常見位置有兩種,一種位于墻體頂部,另一種位于墻身。采用花墻做法既可節省建材,又能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
③迭落墻與爬山墻,用于有地形起伏變化的山地建筑群中,若墻頂部斷開,沿迭落高差作參差錯落狀稱為迭落墻,若墻頂不斷開,隨地勢上升稱為爬山墻。
④羅漢墻,墻體在剖面上呈規律性凸凹變化,常見于近代民居的門樓墻腿砌體。
古建筑墻體功能類型
有院墻、影壁、擋土墻與迎水墻、女兒墻與護身墻、城墻、宇墻、夾壁墻、金剛墻等。
①院墻,也稱圍墻,標志著古建筑群范圍的界墻。
②影壁,又稱照壁或照墻,一種作為大門屏障的墻壁,裝飾性極強。
③擋土墻,在地形有高差處,用于擋土的墻體。
④迎水墻,在河流、池沼水側,用于擋水的墻體。
⑤女兒墻,是砌筑在平臺屋頂、高臺或城墻上比較矮小的墻體。
⑥護身墻,在有高差處臨空側設置的具有護身欄桿功能的矮墻。
⑦城墻,是城市、軍事寨堡邊界的護衛用墻。
⑧宇墻,是用來劃分界限和區域的矮墻。常用于廟宇門前、祭壇四周、陵寢建筑中寶城的區域界定。
⑨夾壁墻,即雙層墻,墻體中空作為暗室或暗道。
⑩金剛墻,凡是處于隱蔽位置的磚砌體均可稱為金剛墻,如:博縫磚背后的磚砌體;臺基陡板石后的磚砌體,陵寢建筑中用土掩埋的墻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