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青磚闡述瓦當,俗稱“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筑中筒瓦下垂部分。古人訓“當”為“底”,因為陶瓦一塊壓一塊,從屋脊一直排列到檐端,而帶頭的瓦正處在眾瓦之底。瓦當的下面是椽頭,“當”可以抵擋風吹、日曬、雨淋,保護椽頭免受侵蝕,延長建筑壽命。
瓦當,這些傳統建筑中用于頂檐上的建筑裝飾構件,作用可不小,它們保護屋檐的椽頭不受風雨的侵蝕,主要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便于屋頂漏水。
瓦當材質分類
瓦當按材質分類可以分為灰陶瓦當、琉璃瓦當和金屬瓦當。
1:灰陶瓦當
瓦當產生之初都是灰陶材質,它的應用早也普遍。包括板瓦、筒瓦、半圓瓦當和脊瓦等。從西周到明清建筑中都作為主要的建筑裝飾構件。
陶土瓦當的制作用泥土為原料,泥條盤筑法燒制,先制作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從中間剖開筒,入窯燒制,對剖為筒瓦,四剖或六剖為板瓦。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地區土質有所差別,導致燒制的陶土瓦顏色不同。各種不同顏色的瓦當,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風格,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形成了自然美麗的景象。
2:琉璃瓦當
琉璃瓦在戰國時期就有所使用,瓦上帶釉可見漢代明器,西漢時期即有很好的黃或綠色帶釉的陶屋、陶器等等,色澤富麗鮮艷。在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建筑上已經大量應用琉璃瓦,以后越來越多,以黃綠為主色,至元、明、清琉璃顏色逐漸豐富。
琉璃瓦堅固耐用,其防水性能強,主要用于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中。琉璃瓦色澤明快,顏色豐富,一般分為黃、綠、藍、黑四種,并以黃色為主,只用在等級較高的建筑如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筑上。即便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綠色和綠色“剪邊”,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
3:金屬瓦當
宋元明清時期,個別建筑物上使用了金屬瓦當。金屬瓦當有鑄鐵、黃銅和抹金的三個品種。金瓦即在銅片上包赤金的瓦片,做成魚鱗狀,釘在屋頂的木望板上。屋脊也做成龍頭龍身形狀。金瓦頂分為三種,種為金瓦,實為銅瓦,多見于園林;第二種為銅胎鎦金瓦,多見于園林或者喇嘛教建筑中。第三種為在銅瓦的外面包“金頁子”,主要在藏族喇嘛教建筑中有所體現。
瓦當形制分類
瓦當形制分類可以分為半圓形、圓形為主。發現早的瓦當是1976年以來在陜西扶風縣周原遺址召陳西周中晚期建筑遺址中出土的瓦當。這個時期的瓦當形狀均為半圓形,質地比較堅硬,均為素面半瓦當。當面平整,無邊輪,瓦當直徑在17.7厘米~20.5厘米之間,高約6.5厘米,當面沒有任何紋飾,瓦當都是素面半圓形。春秋戰國時期瓦當繼續發展,形制有所變化,以半圓形為主,但出現了圓形瓦當。直徑多在15厘米~17厘米之間,當面規整平齊。秦朝時期瓦當就形制而言,有圓瓦當和半圓瓦當,以及為數較少的大半圓瓦當,均為泥質灰陶,模制陶色多呈鐵灰色,質地細密堅硬。瓦當紋飾異彩紛呈,出現了動物紋、植物紋、漩渦紋、葵紋、云紋等紋樣,漢代時期瓦當在形制上有半圓形和圓形兩種,形制不規整,邊輪寬窄不一,圓紐變小。當面多以紋飾、文字以及紋飾兼文字組成的圖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