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磚青瓦生產廠家闡述屋頂形式及其材料的選擇隨地域、氣候的差異而不同。但從本質上說,屋頂形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結構構架所決定的。同時結合不同的材料,運用當時當地的技術手段使之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綜合的體系構成,并反映出一定的地域文化及審美特性。
1)屋面構造層次
中國木構居民的屋面皆是按檁、椽、望板(望磚)的承重層上加保溫層、防水層的構造法處理,具體到不同地區稍有不同。《中國古代建筑科技史》一書中將屋面構造分為基層(望板、望磚、葦箔等)、墊層(苫背)、結合層(坐瓦灰)、面層(瓦等)幾個部分。
瓦屋面在北方因為寒冷的原因,在椽望只上有厚厚的苫背灰泥,將板瓦、筒瓦臥砌其上,兩山及正脊縫須砌出垂脊。而南方溫濕多雨地區的一般居民多用板椽,又稱桷子(即方形椽子),椽上干擺陰陽板瓦,僅防雨不保溫,僅正脊處做疊瓦脊。但大宅及祠堂等重要建筑,仍用方椽,上置木望板或望磚,鋪灰座瓦,起大脊。
2)屋面瓦作
屋面瓦作可分為琉璃瓦屋面和布瓦屋面。琉璃瓦是表面施釉的瓦,一般只用于宮殿建筑,只有皇宮和寺廟才能用黃色琉璃瓦或黃剪邊,園林建筑可以使用黑、藍、翡翠等顏色及由各色琉璃瓦組成的“琉璃集錦”屋面。本文在于比較各地小式硬山建筑地域做法、形態的差異,對于宮式、大式做法以及琉璃瓦不作討論。
布瓦屋面是顏色呈深灰色的粘土瓦。當區別于琉璃瓦屋面時,常被稱為黑活屋面或墨瓦屋面。布瓦屋面主要分為合瓦和筒瓦屋面兩種。
合瓦屋面多用于中小型居民,筒瓦屋面則多見于大型豪宅。筒瓦屋面是用弧片狀的板瓦做底瓦,半圓形的筒瓦做蓋瓦的瓦面做法。筒瓦屋面主要用于大式建筑。不過山西、陜西等地的居民則不受此限。
合瓦屋面在北方地區又叫陰陽瓦。合瓦屋面的特點是,蓋瓦也能使用板瓦,底、蓋瓦按一正一反即“一陰一陽”排列。合瓦屋面主要見于小式建筑和北京、河北等地的民宅,大式建筑不用合瓦。在這些地區,只要看屋面是合瓦還是筒瓦,就知道是民房還是廟宇。江南地區無論民宅還是廟宇,均以合瓦(蝴蝶瓦)屋面為主。其中包括鋪灰與不鋪灰兩種做法。不鋪灰者,是將底瓦直接擺在木椽上,然后再把蓋瓦直接擺放在底瓦壟間,其間不放入任何灰泥,故多稱此為干搓瓦。
筒瓦屋面如加大屋脊形式,通常只能用于或相當于的建筑。比它做法等級稍低的是筒瓦屋面配小式脊。小式脊的構成主要有當溝、瓦條(二層)、混磚、楣子,它是在大式屋脊的構造中減掉了一層混磚和一層陡板,因而脊的高度要低得多。采用筒瓦屋面的枋子通常不做正脊,而是將屋脊做成圓弧形狀。前后兩坡瓦面從脊部漫卷而過,這種做法稱為過隴脊。屋面兩端采用箍頭脊并附以排山勾滴,稱為“鈴鐺排山”。
其他各地屋面做法中,還有仰瓦灰梗屋面、干搓瓦屋面等各種簡易節約的屋面做法。
舉架與步架
舉架即每步架的檁位舉高與步架長度之比,蘇州稱為“提棧”,亦即代表屋面坡度。“提棧”宋營造法式名為舉折,清工部做法謂之舉架,通常以“舉”表征。如五舉即步架為1,舉高為0.5之意;蘇州稱為“算”,如五算即五舉;浙江稱為“分水”,如五分水即五舉。每步架的舉架可以不同,由檐步至脊步順序提高,可形成微凹的曲線坡面,增加屋面柔和的藝術效果。
各地居民舉架方法皆依明清官式方法,即檐檁開始,逐架加高舉架,一直推到脊檁。如北京四合院即從五舉推至八舉(或九舉)。蘇州居民從四五舉推至六五舉等。惟有潮州居民尚存宋代古意,即先定出脊檁高度(一般0.4~0.55半跨之長。也可說是屋面的總舉高),然后畫出脊檁至檐檁的連線,按中間各檁位于下垂若干的規定,形成屋面曲線。一般中間有五檁的中、小型房屋,其各檁下垂次序為1%、3%、5%、3%、1%步架,大型廳堂則為3%、6%、9%、6%、3%步架,中間曲線囊度稍微大些。潮州居民舉架采用中間微凹的舉折法,與當地屋面通行自脊檁至檐檁采用通長板桷(椽)的習慣做法有關。通長板桷與各檁呈方格網交叉,可加強屋面結構的剛度,但其彎曲度有限,故囊度不可過大。
硬山居民體量及跨度較小,故屋面反曲現象表現甚微,除北京、山西稍顯著以外,其他各地基本無曲線。而在南方一些地區更注意整體屋蓋的柔性線形處理,香山幫工匠口訣中的“抬檐聳脊”、“升山跨斗”,即是指檐口椽要抬高一些,脊椽要聳立一些,兩山排架的柱子長一些,使山墻架升高,同時縱向的斗枋由兩端向呈下落狀,這樣可使屋面各個方向皆有曲線變化,顯得輕快活潑。
屋脊
蓋屋頂中重要的是屋脊,俗稱“壓脊”。屋脊做得好壞與否,不僅關系中梁的保護、兩面坡屋面的牢固,而且由于處在整個房子的高處,事關房子的美觀與吉祥。瓦屋壓脊,一般都在脊上做點花樣求美求吉。
無論何地何種做法的屋脊,筆者認為均可以按位置分為脊頭和脊身兩個部分。所謂脊頭,即屋脊兩個端頭部分,或平直,或起翹,往往是屋脊的裝飾,也是一般區分屋脊種類的因素。屋脊除脊頭以外的部分就是屋身,屋身的正中部分又可稱為脊中,一般也是屋脊裝飾的。區分脊頭和脊身對于認識各地硬山屋脊的形態及其形成原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正脊:
正脊:特指屋脊位置時的稱謂,指沿著前后坡屋面相交線做成的脊。正脊往往是沿著桁檁方向,且在屋面高處。各地不同做法的正脊各自有不同的名稱,平時多直呼其名。
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面擅長用正脊進行裝點,屋面與脊飾相配,可以形成多種不同形式。
對于傳統小式硬山建筑來說,屋脊裝飾有兩種方式:
一是正脊的方式,裝飾放在正脊端部,形成各種造型變化。
二是兩端垂脊(排山脊)的方式,結合墻體山面或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墻形成各種裝飾造型,正脊反而弱化甚至取消。
2)垂脊
垂脊:凡與正脊或寶頂相交的脊可統稱為垂脊。硬山的垂脊常稱為排山脊。高出屋面的封火山墻的這一部位稱為墻檐;蘇州地區稱為“豎帶”;廣府地區則稱為垂帶。
硬山建筑初產生時并沒有明顯的垂脊,在屋面外側與山墻相交的地方由于防水的需要,用灰砂或膏泥批蕩,稱為梢壟,也可以理解為初級的垂脊形式。
北方地區硬山建筑的小式垂脊有兩種做法:
一是鈴鐺排山脊。由于做排山脊的小式屋面肯定不作大脊,所以小式排山脊即箍頭脊形式。(箍頭脊:正脊、垂脊采用“箍頭”銜接的屋頂屋脊,稱為“箍頭脊”。)
二是披水排山脊。披水排山脊不做排山勾滴(鈴鐺瓦)。在博縫之上砌一層披水磚檐,叫“下”披水檐。瓦面的捎壟應壓住披水檐,但多不要超過磚寬的1/2。
披水排山脊與鈴鐺排山脊的做法大致相同。不同之處是:
(1)披水排山脊的位置在邊壟與梢壟之間,而鈴鐺排山脊的位置是在梢壟與鈴鐺瓦之間。
(2)披水排山脊下面的底瓦壟要用磚灰堵實墊平。由于這條瓦壟被堵死,故俗稱“啞吧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