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青磚闡述傳統古建筑如何防潮
柱礎防腐
柱礎不僅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墊基石,也是房屋木柱防潮防腐的“神器”。尤其在南方潮濕地區,古建木柱下大都設有柱礎。據古建筑學家梁思成考證,殷商遺址中部分建筑木柱下端的河卵石“當系我國古礎石之遺例”。
雕飾精美的柱礎,既增強了柱基的承壓力,避免了濕氣侵蝕木柱根部,又于細處造景,使建筑環境更顯精美,是主人審美意趣的體現。
出檐避雨
出檐。《考工記·輪人》記載:“上尊而宇卑,叱水疾而遠。”意思是說,古代造房要使屋頂高聳、屋檐低下,坡度越大,雨水的流速越大,從而減少連綿降雨對建筑縫隙的滲透。江南煙雨多情處,是一檐珠雨簾,坐在屋檐下聽雨,也不失為一種黃梅時節的韻致。
翹腳納陽
翹腳翹腳常用于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筑的屋頂轉角處,形如飛鳥展翅,又稱飛檐翹角。
這一設計為建筑內部爭取了更多的陽光,使日照的部位加大、面積更廣,更利于建筑本身及室內環境的納陽防潮。
透風干燥
透風是古建筑排濕干燥的重要處理方式,其功能類似于今天的“空氣循環器”。古代匠人利用磚石等進行鏤空雕刻,填充在預留洞口位置,使墻體中立柱周圍的空氣上下對流,從而排出潮濕氣體。古建墻面填嵌精巧的磚、石雕刻后,既增加了美觀效果,又使木結構得以長久留存。
彩飾御水
古代匠人對建筑木質構件的彩飾,主要體現在油漆處理上。木柱經干燥、烘烤、砍斫、刨光等加工、安裝后,采用桐油和棕、麻等均勻纏裹外敷油漆,經過油漆彩繪的木構件既美觀,又能達到防裂、防蟲、防潮的效果。
木質構件圖案的繪制,形象生動,寓意雋永,極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