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階磚(保溫作用)
從防潮原理知道,只要地面溫度不低于溫暖空氣的露點溫度,溫暖空氣中的水蒸氣就不會凝結,地面溫度要高才能防止泛潮。其次就是做"厚",干砂作疊層,上面鋪3.0~3.5cm厚的黏土大階磚。
黏土大階磚導熱系數較小(是鋼筋混凝土的1/2),干沙墊層保溫性好,能較好地阻止地面材料吸收的熱量往大地深處傳,使黏土大階磚升溫快,高于濕暖空氣的露點溫度,是防止泛潮的一種很好構造。
磚比木材密實,石材比磚更密實。石材是不透水材料,用來阻隔地下水上升有效。在嶺南傳統建筑中,常用的石材按年代排列:宋末、元、明初多用斑巖(俗稱“鴨屎石”),明中到清初多用紅砂巖,清中到民初多用花崗巖。“青磚石腳”成了嶺南傳統建筑防潮的代名詞。
由于這個原因,大家可以留意嶺南古建的墻腳和柱腳都是用石礎的。
石礎
石礎在清中以后開始出現束腰形狀,束腰的截面只有礎底面積的1/3,顯得輕巧。雖然這是一種美學裝飾,卻收到意外防潮效果:減少石礎向地下的傳熱量使石木接觸面的溫度有所提高,結露現象不易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