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青磚闡述馬頭墻,是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一種以防火為主要目的的墻體建筑。又稱風火墻、封火墻、防火墻等,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筑流派中徽派建筑、贛派建筑的重要特色。特指高于兩山墻屋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
古建筑中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使用馬頭墻時,兩側山墻高出屋面,并循屋頂坡度迭落呈水平階梯形,而不像一般所見的山墻,上面是等腰三角形,下面是長方形。
馬頭墻高低錯落,從外形看頗具風格,不僅是中國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贛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馬頭墻功能
防 火
古時因房屋大多為木結構,易引起火災。且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連,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鄰里,損失慘重。采用馬頭墻的方法,能有效阻隔兩幢相連的房屋,防止火勢蔓延。當火災發生時,人們就用竹竿把馬頭墻上的瓦片推掉,讓火勢沖上天空。同時由于馬頭墻內一側被火燒后會向里傾倒,馬頭墻內部的沙土和磚塊可以起到抑制火勢、降低險情的作用。馬頭墻與馬頭墻之間的通道又稱水道,在火災發生時可便于運輸水源滅火。
防 暑
徽商長年在外經商,財源來自四面八方,希望圖個吉利。水主財,故而“四水歸明堂”。天井四周的屋頂坡面,東西南北四面的雨水通過小青瓦流入家中,意味著肥水不外流,象征著財氣的匯集。這種對應關系,也是徽派古民居營建者心理的折射。而聳立在天井周圍的高高的馬頭墻與其相配,則組成了一個向上的豎直通道。這個豎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際,可產生類似的“風洞效應”,促使冷熱空氣的對流,從而起到防暑降溫之效果。另外,馬頭墻是空心墻,中間夾有大量沙土,隔溫效果比一般實心磚墻要好。
防 風
徽州民宅的馬頭墻一般可高出屋頂數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擋冬季寒風直接灌入屋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風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馬頭墻可以有效擋住大風吹翻屋瓦。另外,從馬頭墻的構造與實際應用來看,客觀上還有隔音和防盜作用。
隔 音
徽州民居多是一家一戶,相對其它地區人少的客觀因素以外,主要是兩者的建筑結構差異造成的。另外,馬頭墻內部使用的沙土和磚塊可以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
防 盜
防盜功能并不是馬頭墻原本設計、建造時考慮的因素。但從馬頭墻的構造與實際應用效果來考察,馬頭墻的高大聳立在客觀上會大大增加“梁上君子”型盜賊出入偷盜的難度,減少盜賊光臨的機會。
馬頭墻寓意
徽州民居的山墻之所以采取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火災發生時,火勢容易順房蔓延。
在居宅的兩山墻頂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馬頭墻,則可以應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風之需,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種特殊風格。
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歲便背井離鄉踏上商路,馬頭墻是家人們望遠盼歸的物化象征,現在看到這種錯落有致,黑白輝映的馬頭墻,也會使人得到一種明朗素雅和層次分明、韻律之美的享受。
《三字經》中說∶“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馬列在六畜之首,人類把它看成是可靠的朋友,得力的伙伴。馬在農耕、狩獵、運輸和戰爭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深得人類喜愛。北方士族,戰亂南遷,帶來了馬文化。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這也許是古徽州建筑師們為什么要將這種封火墻,稱之為“馬頭墻”的動機,看到這些馬頭墻,人們常常會為徽派建筑師們那種高超的藝術創造力而驚嘆。
徽派民居,高大封閉的墻體,因為馬頭墻的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靜止、呆板的墻體,因為有了馬頭墻,從而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而從高處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