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廠家闡述紫禁城房頂上的龍形琉璃正吻是怎么安裝的
建筑琉璃構件在我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演變。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都市平城(現在山西 大同)宮殿曾使用琉璃構件。清代琉璃構件的大小明顯分為十種。特別是紫禁城的琉璃吻獸代表。
琉璃正吻,也稱為大吻、龍吻,因其外形為龍形而得名。這個吻被燒成造成中空洞,通常在建筑物梁梁上,由扶脊木向上延伸的脊柱固定,內部間隙用砂漿,瓦片和木炭。寺廟建筑就像太和殿、神武門等,正吻是套在下面雷公柱的上方。
不同體量建筑物中使用的瓦件數量不同,瓦件樣數分十樣,正吻也是如此。如果琉璃正吻體積過大,由于制造工藝等原因,整體不能燒造完成,需要將其分解成幾個部分進行燒制,最后將不同的部分拼接在一起,拼接由銅鍍金鋦子連接把牢,組裝成一個整體,這就是所謂正吻的接拼。
小型建筑的正吻因體積小,易于燒造成型,所以它們都是整體琉璃構件,如大墻,琉璃門等處正脊上的正吻。此外,由于尺寸不同,故宮內部建筑上的琉璃正吻因大小不同,可分為兩拼、三拼、四拼、五拼、七拼、九拼、十拼、十一拼、十三拼這些類型(劍把部分不包括在內)。
太和殿的琉璃正吻是現存體量最大的二樣琉璃正吻,即為十三拼。
太和殿正脊兩端的兩二樣琉璃正吻整個建筑驅災避邪的鎮殿之物,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
正吻壓在前后兩坡及山面一坡瓦壟的交匯處,左右兩條垂脊與之相撞。脊背上的劍把下端兩側引出銅鎏金吻鉤(稱為帶)并垂下吻索(稱為桄)。吻索下端用索子(稱為螭)從瓦面上的釘孔釘住并固定。
太和殿的正吻連連吻座、插劍、背16個部分組成,正吻高度為3.46米,寬2.68米,厚0.52米,重量為7200斤(約合8594斤)。每兩部分琉璃構件相接處都用銅鍍金的錘子固定。
整個正吻刻有精美的裝飾。小到仔龍的鱗片和龍爪的關節生動逼真,呈現出很強的立體感,反映了明清時期,建筑用琉璃構件的工藝水平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正吻被視為神物。制作完畢后,需要派一大批派大員到窯廠迎接,安裝正吻時還要焚香,行跪拜儀式,以表敬意。《太和殿紀事》中記載“迎吻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辰時,下至安吻相隔六天”。“安吻、插劍、合龍門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辰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