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廠家闡述古建筑磚料工藝----砍磨加工“五扒皮”
我國古代建筑工程中,磚瓦部分雖不是主要受力構件,但它是體現我國民族建筑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墻身、山面磚檐和地面等部位所用的磚料,都有其加工的特殊要求。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墻身磚可以分為五扒皮、膀子面、三縫磚、淌白磚。地面磚可以分為盒子面、八成面、干過肋。
一、磚的“面、頭、肋”
在古建筑工作中,工匠師傅們為方便加工語言的交流,對一塊磚的三個面,都賦予一定的名詞,稱為“面、頭、肋”。
“面”是對磚料朝外的那一面,成為主看面的稱呼。“頭”是特指對磚料小面所給與的一種稱呼。“肋”是對除看面和丁頭面以外的那一面的稱呼。
二、“五扒皮”工藝(以順磚為例)
“五扒皮”也叫“五剝皮”,指將一塊磚的五個面進行加工。經加工的一個長身為直面,兩個丁頭面和兩個大面有一定的傾斜度,叫做“包灰”。
1:磨面
將需要加工的磚放在磚桌上,用斧子或刨子鏟一個長身,再用磨頭磨平。經砍磨后,不得有斧花(即斧子或刨子的鏟痕)和花羊皮(即磚面上糙麻不平)。磨面時,應隨時“搭尺檢查”,即用平尺板貼住磚表面,看其是否有縫隙。能通過“八搭尺”檢查的才是真正平整的。
(搭尺時不應隨意地搭上一尺,而應在上、中、下、左、中、右及對角交叉八個方向分別進行,稱為“八搭尺”)
2:打扁
①打直:用平尺和釘子順條的方向在面的一側劃出一條直線來。因這條直線是打扁的標準線,因此又叫“扁子線”。
②畫包灰線:畫完“面”上的扁子線以后,要在磚的兩個“頭”上畫出包灰線。將尺樁貼著已磨平的長身,按尺苗位置,在磚的兩端劃包灰線。因包灰線也是用作打扁的,因此也叫扁子線。
③打扁:沿著畫好的扁子線,用扁子和木敲手將扁子線外多余的部分鑿去(即打扁)。打完扁后,從“頭”這一側看,大扁后形成的磚的外輪廓為一楔形。
3:過肋
①劈肋:用斧子將打扁后“大面”上高出磚表面的部分砍掉,叫劈肋。
②磨肋:劈完肋以后要在“肋”與“面”交界處“肋”的一側用磨頭反復打磨,直至磚棱平直尖挺。
4:另一側打扁、過肋
以磨好的肋為準,按照確定好的砍凈尺寸要求,用“制子(即長、寬、高的標準,通常用木棍制作)”和劃簽(釘子)在長身面的另一棱側通過“捋制子”的方法“打直”(畫線)。然后打扁、過肋和磨肋,并在后口留出包灰。
5:截頭
也叫裁頭,即按長度制子截取磚兩頭,使磚長符合要求。
先在長身好面的一個端頭用方尺和釘子(劃簽)畫出直線即“截頭線”(與加工好的兩個長棱相互垂直)。再用包灰尺在兩個大面(肋)上畫包灰線,經打扁、砍、磨完成第一個截頭。
以截好頭的這一端為準,按照確定好的砍凈尺寸要求,在另一端畫截頭線。之后按上述方法畫包灰線并截頭。
6:出作
對砍磨好的磚進行檢查。主要通過外觀檢查和“上小摞”檢查完成。外觀檢查要看表面是否平整、棱角是否挺直完整、包灰是否合適等。將符合質量要求的磚集中碼放。
以上為順磚(長身磚)的操作工藝。砍磨丁頭磚、轉頭磚等其他磚的操作工藝與長身磚類同,不同之處如下:
丁頭磚只砍磨一個頭,另一頭不砍。兩肋和兩面要砍包灰,但只需砍到磚長的6/10處。長短和薄厚均按制子。
轉頭磚(砌筑后可見一個面和一個頭)砍磨一個面和一個頭,兩肋要砍包灰。轉頭磚一般不截長短,待操作時根據實際情況由打截料者負責截出。五扒皮必須砍磨準確,否則將擺不出好的干擺墻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