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廠家闡述中國古建筑的平面群體組合以及在外觀上呈現出的大屋頂、建筑裝飾、色彩運用等特色,不僅具有自己獨特的實用價值及審美價值,而且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內涵。
中國古建筑主要分為兩種平面布局,一是整齊對稱,二是曲折變化多樣。整齊對稱多用于比較莊嚴雄偉的京都、壇廟、王府、宅邸、寺廟等,布局上講究主次分明、左右對稱。而這種布局主要是為了滿足禮敬崇高、莊嚴肅穆的需要。
中國代建筑的群體組合有其共同的規律性,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一般為長方形,單純而規整),然后根據各類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單座建筑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位組合成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建筑群體。
庭院布局
庭院是由屋宇、圍墻、走廊圍合而成的內向性封閉空間,在易受自然災害襲擊和社會不安因素侵犯的禮會里,這種封閉的庭院是最合適的古建筑布局方案之一。
將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中軸線上,次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前面的兩側,形成東西對稱,組成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就是庭院布局。
1、庭院布局類型
(1)三合院和四合院:
三合院是由三座房屋構成的庭院,分別布局在南北縱軸線北端及軸線東西兩側,南側為院墻和院門。北端為主體建筑,體形較大;東西兩側為次要建筑,體形較小。
四合院是在南側院墻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次要建筑。主體建筑長輩居住,東西兩側建筑子女居住,南房為仆人或客人居住。其布局和使用方式體現長幼尊卑,并有安全和防風沙功能。
(2)廊廡院:
是規模較大庭院的一種布局方式,即在縱軸的北端建廳堂,東西兩側為回廊,在回廊的中間建房室。一般用于宮殿、廟宇或大型的住宅。
2、庭院布局模式
(1)對稱式布局
對稱式布局是中國古建筑傳統庭院構成的主要方式。古建筑庭院包括宮殿型、居住型以及寺廟型庭院,其基本上都是采用對稱式布局模式。所有的宮殿、寺廟、墳墓、衙署、書院等古建筑組群的庭院,除極小數庭院外,基本都采用對稱布局模式。
古建筑中對稱式庭院布局主要是以“一主兩輔——四合院”的形式而形成的一種基本單元。這種形式的基本單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表現在古建筑的組成以及空間形成等方面。這種“一主兩輔--四合院”的形式組合,一般規律是,沿著一條軸線向縱深延展,把多個不同大小、形態各異的單元以串聯的方式進行連接,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通過利用組成空間、體形的對比與微差,來取得變化。
庭院布局的對稱方式,其構成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a.庭院空間在平面上要形成對稱;b.庭院空間在構成要素上要符合對稱。庭院空間在構成要素上還包括:周邊的建筑物、庭院圍墻、建筑小品、周邊的自然景觀等等。只有在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這樣的庭院布局的方式才被稱為對稱。
(2)非對稱式布局
非對稱的布局與對稱式布局不同,非對稱式布局主要在園林型庭院和居住型的庭院中呈現。在寺觀建筑的庭院中,有時也會出現少部分非對稱的庭院建筑。它也可以用“一主兩輔--四合院”單元的概念去理解,但這種非對稱布局的形式比較靈活、自由,并且在建筑組合上也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可以讓設計師隨意發揮。
因此,相對于對稱布局方式,非對稱布局比較靈活、自由及豐富多變。
(3)庭院縱向擴展布局
在主庭院的中軸線前后,布置若干個庭院,構成深度很大而又有變化的空間,根據院落的多少,分為二進院、三進院,多進院等。但縱向庭院過多時會造成橫向交通不便,因而縱向庭院過多時要設道路、小廣場,將縱向庭院劃分為兩組或兩組以上。
主要代表為北京的多進四合院。
(4)縱橫雙向都擴展布局
用于大型建筑群,在中軸線上布置縱向擴展與橫向擴展相呼應,形成巨大的組群建筑。
主要代表為北京故宮,曲阜孔廟建筑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