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建青磚廠家闡述“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夢里水鄉芳綠野,玉謫伯虎尉蘇杭。”徽派建筑作為中國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位于古徽州地區,如安徽黃山、江西婺源等地。獨特的建筑風格不僅是時代的是縮影,更是千百年來經濟文化在徽州的結晶。
總體布局上,依山傍水,構思精巧;平面布局上,規模靈活,富于變化;空間結構上,小青瓦、馬頭墻獨具特色;建筑雕刻上,徽州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融于一體,富麗堂皇。
徽派建筑的特色
“白墻灰瓦馬頭墻,天井廂房夾正堂”
馬頭墻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是中國傳統民居聚落一種以防火為目的的墻體建筑。
山墻的墻頂部分,形狀酷似馬頭;
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以青瓦覆蓋。
錯落有致,黑白交互,靜止的墻體被賦予動態美感。
天井
天井,以其為中心而圍合成的多進式院落。
雨水經瓦片流向天井,是古徽州人對財富的向往,意味著財富的集中。“四水歸堂”,財不外流之意。
一處處院落相連,使村莊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黑白色彩的交織,讓建筑更加在質樸中更顯清秀安寧。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是徽派建筑精細工藝的完美體現。徽州三雕見證了徽州文化的發展, 記錄了徽州繁榮的商業, 承載了徽州歷史發展的點點滴滴, 是徽文化的特殊符號。
在徽派建筑的保護和發展中,?除原建筑之外,與之相關的文化也應當被保護。
徽派建筑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保護具有珍貴文化價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安徽積極探索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方式,最終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古建筑保護格局。
安徽省文物部門對列入文化保護單位的古建筑進行維護、保養和修繕。住建部則著重保護對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建筑,同時加以向外展示和開發利用。
除了政府的資金投入,安徽省還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租賃、承包、聯營、股份合作等形式對古建筑進行投資保護利用,并開啟“古建筑+”模式,促進古建筑與文化、旅游、體育等業態的融合發展,開拓古建筑利用新領域新空間。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安徽省文物局局長蔡小莉說:“如何讓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相得益彰?一方面,我們對客流量集中的地方采取預約參觀制,對客流量進行一定限制;另一方面,我們嚴格執行相關規定,比如被批為經營場所的古建筑,經營者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收入用于古建筑的維修、保養和安全管理。這樣,通過經營收入反過來補貼古建筑保護工作。”
為了更好地打造精品品牌,提升徽派古建筑的知名度和經濟效益,當地政府每年也會通過展覽、文藝演出還有售賣地方產品等形式讓徽文化“走出去”,甚至“走出國”,吸引更多的中外人士了解徽派建筑,感受徽文化。
徽派建筑的發展
01、保護徽派建筑原址
保護徽派建筑文化的原生性,傳統的文化生活,質樸的風俗習慣,美麗的自然風光,將進一步吸引城市游客前來古徽州地區感受歷史的底蘊。
02、挖掘文化的商業性
通過對徽州建筑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打造徽州建筑品牌,促進徽州文化產品的產生與推廣。利用企業、政府等優勢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的升級。
03、提升旅游地居民的參與性
徽州建筑的傳承與發展,目前主要是保護、傳承與利用。通過旅游的形式來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確定各個主體在旅游發展中的權利和責任是重要的。精準的角色定位有利于該地區文化、政府、人民的共同發展。村民是鄉村旅游發展中最為特殊也是最為關鍵的利益主體,他們不僅是鄉村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和服務者,也是解決好文化和市場關系的粘合劑。提升其參與性,是必須的。
徽州建筑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以徽文化作為發展的基礎和關鍵,深入發掘文化內涵,將其與最新的市場動態結合起來;突破傳統思維,打造新型文化產品,建立多元傳播渠道,推動徽派建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