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當,指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從留存至今的周、秦、漢代的大量瓦當可以看到,在這些瓦頭頂面上都雕刻有動物或植物紋樣。這些都說明古人已經將這些處于屋頂檐口部位容易受到人們注意的瓦頭作為重要的裝飾部分了。于是位于檐口部位的并有裝飾意義的筒瓦就有了其專有名詞“瓦當”。
中國最早的瓦當出現在西周至秦漢時期。這些瓦當多呈圓形或半圓形,且幾乎都雕刻有花紋裝飾。按其雕刻的花紋裝飾來看,大體可以分為用文字裝飾和用各種圖畫裝飾兩種,即“字當”和“畫當”。
字當:在早期的瓦當中“字當”占據相當大部分。文字的表述內容主要包含建筑名稱、吉祥祝福語和記事等三大類。
瓦當主要用于房屋屋頂之上,所以瓦當上刻以該建筑的名稱是一種慣用方式。常見的有漢代著名宮殿名稱“甘林”、“上林”、“建章”等。也有刻記官署、祠、墓名稱,如“西廟”、“萬歲冢”等。
吉祥語主要是用文字表達人們美好的心愿,常見的“千秋”“萬歲”“富貴萬歲”“與天無極”等,也有較多字數的如“千秋萬歲富貴”“常樂無極常安居”等。
記事瓦當主要是記錄當時重大事件,如“漢并天下”、“單于和親”等。
除了以上三類外,也有少量特殊的,如“盜瓦者死”,一般只有少量,不會成片地用在屋頂上。
文字瓦當的設計依據文字的多少有所區別,一字瓦當一般字居中,周圍飾以紋樣即可;二字瓦當,或左右、或上下排版即可;四字瓦當將瓦當一分為四,各放一字即可。文字越多,則越需要統籌排版設計,或均勻分布、或分組布局,其間飾以條紋。總之,在這小小的瓦當上這些文字的設置與組合也頗具功夫。瓦當上的文字使用多種字體,篆體、隸體皆有,這些文字先在陶土上雕刻,后經窯火燒制,其筆畫的勾勒曲直,具有一種特殊的文字形態和藝術造型。
畫當:即瓦頭上刻有各種畫像的瓦當,在早期的瓦當中數量不少。包含動物、植物、云等形象,單獨成像者較少,多數為幾種形象組合成畫,其中以動物形象居多。饕餮、龍、虎、豹、鹿、雀等在瓦當上都能見到。植物中以樹紋最常見,樹干挺立,樹枝向兩邊伸展呈對稱構圖。云紋除了與動植物紋組合外,也有全以云紋裝飾的瓦當。
由于瓦當面積都很小,要在其上塑造出動植物的形象,需要對這些形象進行簡化,這些簡化的紋樣是依據工匠對這些動植物仔細觀察后進行藝術概括而完成的。奔跑或站立的鹿、飛騰的虎或雁、各種神態的龍,這些形象都只能是單面剪影式的,但它們不僅顯示出了各種動物的神態,而且表現出動態與力度。
瓦當只是建筑屋頂上一個瓦件,在早期建筑中極少留存,遺留下的對認識和研究古代建筑都十分珍貴。同時,瓦當上的裝飾,不論是文字的還是動植物的形象,它們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記錄了一個時代的政治與文化,而且在形態上還具有與古代陶器、漆器上的裝飾不相同的特征,因此與古代彩陶文化、青銅文化、漆文化一樣,學術界也把它們稱之謂“瓦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