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磚雕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材料,又與木雕、石雕稱之為“三雕”。磚雕制品俗稱“花活”。但磚雕實際上只是“花活”中的“硬活”,如果用灰堆抹成花飾,則稱為“軟活”。硬活以磚為材料,以鑿打為主要操做手法,軟花活則以灰為材料,以堆抹鏤畫為主要操作手法。磚雕經過了近三千年的演化,逐漸形成了以微州、蘇州為南方代表,天津、北京、晉中為北方代表的不同地域風格等。南派磚雕則更加細膩,題材以人物與故事為主,包括戲劇,比如二十四孝、三國、西廂記等都在磚雕中有所體現,北方磚雕相比南派磚雕,藝術表現力大氣,有皇家氣派,以吉祥圖案、花卉山水為主,人物比較少見。
磚雕的起源
磚雕起源很早。大約在原始氏族公社的后期就有了硬陶質的塊狀物,那應該是磚雕的雛型。“畫像磚”始于春秋,盛于兩漢,表現形式為陽刻線、畫和淺浮雕相結合,是介于淺浮雕和版畫之間的民間工藝雕塑品,是雕刻的萌芽。中國磚雕就是由東周瓦當、空心磚和漢代畫像磚發展而來的。明清以后,磚雕運用于建筑裝飾。
雕磚的載體類型
傳統磚雕緊密結合了建筑構架原則和各種構件的造型,巧妙布局,精心雕琢,賦予了建筑靈動的生命。其主要分布在門樓,影壁,墻壁,屋脊等幾大類建筑部位。
磚雕的工具及磚的燒制
(一)操作工具
1.鉛筆:勾畫草畫圖用。
2.煞子刀:用于切割磚料。
3.磨頭:可將磚表面磨光。
4.鏨子:鑿活中的耕、釘、鑣、 打、鏟、捅道等都有 賴于鏨子的操作,因此鏨子是鑿活制作中的主要工具。
5.棕刷:用于刷去操作過 程中產生的磚末。
6.刻刀:用于細部塑形。
7.圓規、拐尺:用于打稿、 畫各種線條。
8.敲手:用于敲打鏨子。敲手為木制,其中棗木為上乘優質。
用料
首先是要燒制出青磚。從原料的選取到出窯,要經過選土、制泥、制模、脫坯、涼坯、入窯、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燒制磚的窖體積非常小,據說是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貨”。 燒磚時一般不用“大火”,初點窖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窖”。熱窖一天后才轉為“中火”,一般燒一窖磚的時間是三天三夜。 通常在燒完后會用“柳罐”將池水汲上窖頂,潑于覆蓋在磚塊頂部的土層上,讓水經過土層滲透過濾,將 全窖中的磚塊淋透為度。 色彩以 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硬不易雕 刻,太灰白則不經久耐用。“成磚”上水后,打開“窖門”與“窖頂”散熱冷卻兩天兩夜后出窖。 成磚出窖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進行嚴格剔除。一窖成磚中,大抵可篩選八成左右的 雕磚成品。
磚雕的制作流程
1.打稿:
打稿包括畫稿與落稿兩道工序,傳統畫稿一般是請當地名畫家、名書家前來打樣。 落稿是將畫稿復印在磚面上,即在畫紙上用縫衣針順著線條穿孔后(約一毫米一個針孔)平鋪于磚面,用裝著黑色畫粉的“粉包”順著針孔輕輕拍壓畫稿。
2.耕:
耕是用最小的鏨子將畫好的紋樣淺淺的描一遍,此做法是為防止磚坯上的畫稿在雕刻時被抹掉。
3.鑿:
鑿是用小鏨子將主體形象以外多余的部他除去,以突出主體形象,增加立體感,為下一步工序打基礎。
4.齊口:
齊口是用鏨子沿主體紋樣的側面作進一步細致的剔雕。
5.桶道:
桶道是用鏨子將紋飾中細微處雕刻清晰,包括人物須發、花草葉子的筋脈、飛禽走獸的羽毛等。
6.開相:
開相是指對磚雕作品中的人物面部進行修飾。
7.磨:
磨是用磨頭將紋飾內外的粗糙之處打磨平整、精細。
8.上藥:
上藥是一種修樸方法。一件作品在雕刻過程中難免有不慎損壞的地方,此法是將這些損壞之處修補好。常用的材料是松香、黃蠟和專門配制的藥。
9.打點:
打點是用磚面兒加水相調和成漿,將雕刻好的作品擦干凈,屬一道清先工序。
磚雕的一般手法
1.陰刻:
在雕刻行業中,凹形線條被稱為“陰”線,凸形線條為“陽”線。基本形式可分為四種:一種是國畫風格的瓴毛花卉,山水人物等。多用于欄板上及宮殿、園林中心的走心墻上。第二種是畫邊圖案。其中以“串枝”手法的花卉或錦類圖案較多見。這種形式多的陰紋多用做其他大型磚雕作品或壁畫的花邊。第三種是題字篆刻,這種形式常用于游廊的廊心墻、影壁、字匾及其它可以進行篆刻的部位。第四種是簡單的圖案紋飾。這種圖案大多用于配合其它手法作為進一步刻劃細部花紋的手段。
2.平雕:
平雕也叫平活。平活是比淺活還要平的一種雕刻。另外平活只釘出一個大大層次。基本形式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將線條鑿成陽線,線條內部不在鑣出翻折疊落。第二類平雕特點是,線、面結合,以線為主。
5.立體雕:
立體雕刻的特點是將形象的全部(或絕大部分)都鑿出來。將線、面和體三種表現方法融為一爐,使物象至少可以從三個方向得到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