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頭墻,又名風火墻、封火墻、放火墻,是指比兩山墻屋面稍高的墻頂那部分,由于它的形狀馬頭十分相似,故稱為“馬頭墻”。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構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十分注重形式上的統一性以及和諧流暢的整體美感。經歷過幾百年的風雨飄搖,它依舊保留著一如往昔的風采,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不但代表徽派建筑結構的靈魂,也是展示徽文化精髓的重要媒介之一。
馬頭墻的形式劃分
1:馬頭墻座頭樣式
馬頭墻的座斗依房主身份、地位、財力、追求的不同而造型各異,大概分為“印斗式”、“坐吻式”、“鵲尾式”、“朝笏式”等數種,其中“印斗式”又被稱為“金印式”或“斗式”,是為了表達屋主人“努力讀書,進朝為官”理想的一種體現。
(1)印斗式印斗式即座頭上端使用窯燒制成的透雕式“卍”字紋或“田”字紋的方斗一樣的磚,側面看去,既像是一塊金印,又像建筑斗拱中的斗,故稱印斗式馬頭墻。在印托的處理方面又有“挑斗”和“坐斗”之分,馬頭墻使用印斗式座頭是為了顯示房屋主人讀書做官的一種追求,頗具激勵之意,一般都會出現在以讀書為喜愛,以做官為夢想 的文人儒士屋頂之上。
(2)朝笏式朝笏式即用做成古代君臣朝會所用的狹長板子式樣的磚做座頭,有的是在座頭處反放一塊瓦片代表朝笏,屬于簡易型馬頭墻的一種,還有的將座頭上翹的特別夸張形成朝笏樣子,以表達主人對做官的熱切期盼,顯示主人志向高遠。
(3)坐吻式坐吻式即座頭由窯燒制成的吻獸構件做成,常見的有哺雞、鰲魚、天狗等。吻獸一般常見于北方建筑之上,而馬頭墻上鑲吻獸,也體現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吻獸可以顯示房屋主人的高貴,另有避災祈福的意味。
(4)鵲尾式鵲尾式即座頭使用雕琢成似喜鵲尾巴樣子的磚,應該有抬頭見喜,喜氣洋洋的寓意。
2:馬頭墻梯級樣式由于各大宅院進深各異,馬頭墻便有了一階、二階、三階、四階之分,也有將其稱為封山造型的,一階即為一封山。因為一些大型民居有前廳和后廳,進深數量多,馬頭墻的疊數也會多至五疊至七疊,由于尺度合適,五疊造型給人的整體印象如層巒起伏的五座山峰,又被稱為“五岳朝天”。
馬頭墻的功能
1:防火功能徽州地形是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勢起伏較大,民居建筑用地資源匱乏。在村落中往往戶連戶,墻靠墻,民居建筑的密度大,加之最初的建筑多采用磚木結構,一旦失火往往出現“城墻失火,殃及池魚”,從而導致成排甚至整個村落房屋在劫難逃。但是,砌筑了高高的馬頭墻,就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形下起到隔斷火源的作用,體現了防火的實用功能,并因此還得了“封火墻”的別稱。
2:保護建筑功能徽州地處東南山區,多風多雨易潮濕,暴風重者吹毀房屋,輕者吹翻屋瓦,因此,蓋磚墻瓦頂較為實用;徽州多山多樹,建筑材料大量利用磚木結構,在屋頂邊的處理上往往較難,若直接用瓦收邊,風極易吹掉瓦片,漏滲水問題也難以解決。故而馬頭墻具有一定程度上對建筑的保護實用功能。
3:分割空間功能馬頭墻將房屋建筑的居室相對分開,分割空間,保證了相鄰居戶的私密與安全空間。
4:調節氣候的功能馬頭墻由于體積高大,遮蓋面廣,立面陡峭,對于排泄雨水,吸熱采光,冬日御寒,夏日降暑,都能起到促進作用,對居住有協調氣候的實用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