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建筑都用藍灰色的陶瓷磚,墻體上裝飾的有空心磚、條形磚、楔形磚、裝飾磚等。
(1)空心磚墻
空心磚墻見于戰國末期至東漢中期的墓中。 其體型較大,以河南鄭州二里崗戰國木蓋空心磚墻墓為例,其空心磚長約1.1m,寬0.4m,厚0.15m,也有斷面呈方形或企業口的。 當時干燥的布置,一側為墓壁布置,為墓底平整,磚的外面總是印著幾何圖案,加以裝飾。
(2)磚墻
條磚(長方形磚)又稱小磚,用于輕質建筑墻體,由于其使用靈活,應用廣泛。 西漢末期以后,多用于陵墓,用于倉、窯、井、溝的實物也不少。 漢代的磚的質量和尺寸與現代的相似,其長、寬、厚的比例約為421,這表明結構體有模塊的性質。
(3)楔形磚墻多用于拱券。
(4)磚墻
多用于傳統建筑的現代做法中。 磚墻的堆積方式已經有半磚順裝、側磚順裝、順磚丁裝、立磚順裝、磚丁裝等多種。 前2種多用于構筑實體的墻壁,后幾種多用于空斗壁和墳墓中。 在建筑法中,除了用扁磚依次建造前述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壁,上下配合縫制外,大部分都錯開縫制。 磚之間沒有砂漿或者是用粘土粘在一起的,只有河北望都二號墓和定縣王莊漢墓這樣的極少數例子使用石灰水泥。 一般宋朝以前多使用黃泥漿,宋朝以后石灰漿逐漸普及。 明清建筑墻體多為三順一丁、二順一丁或一順一丁,研究的多為砂漿拌糯米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