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關于翹角的原因主要有兩種理論:功能論和帳幕論:
——功能論認為,翼角的上升有利于屋頂的排水、承重和室內采光。“高人一等,就快吐水溜”,意思是上翹的屋頂能把落下的雨水迅速拋向遠方,從而保護木柱不被雨水濺落而腐爛掉;“如闕接路,反空間光照稀疏”,指的是墻角向上的反空間使光照稀疏,減少了屋檐對室內采光的遮擋;此外,上翹的墻角還可以支撐屋頂的部分重量,防止屋頂塌下來,瓦片掉下來;這些都在強調翼角翹曲的功能價值。張靜嫻、蕭華、梁思成、李約瑟等學者都同意這種說法。
——帳篷論認為漢族先民在中國北方過著游牧生活,住在帳篷里,受道家“無為”思想的影響。他們定居下來后,仍然以帳篷的簡易結構形式建造屋頂,使房屋的邊角翹起凹陷,反映了古代人們對住所的原始需求[30]。流動的屋頂與天空融為一體,勾勒出空間的美妙剪影,表達了人們向往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無法企及。帳篷理論最早是由日本學者伊藤忠雄提出的。后來學術界褒貶不一,也有學者肯定其合理性。
考慮到早期人們對建筑的功能需求略大于形式需求,筆者更贊同第一功能論。民國建筑師林先生曾說“其實只是結構上的一種直白自然的結果,沒有什么超出力學的人為”,他未能認同帳幕論。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單純的遮風擋雨的功能不足以支持翼角從屋檐升起的原因。通過對古代鳳鳥圖的研究,認為鳳鳥圖與翹角有一定的聯系,翹角與我國的觀鳥習俗密不可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