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磚的出現是比較早的,在“秦磚漢瓦”的時代,燒制磚瓦的技術已較成熟,但受限于物質和經濟水平,直到明代才在地面建筑中大規模使用青磚。
燒制青磚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有明確記載,對土的選擇、造坯的工藝、磚的分類、燒制等方面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煉泥造磚,首先要選好土,對泥土的成色加以鑒別,……,以黏而不散,土質細而沒有沙的最為適宜。先要澆水用于浸潤泥土,再趕幾頭牛去踐踏,踩成稠泥。然后把稠泥填滿木模子,用鐵線弓削平表面,脫下模子就成磚坯了。“
?《天工開物》中對磚的分類和、砌筑方法也有說明,有建筑各郡縣的城墻和民房的院墻所用的磚中,有“眠磚”和“側磚”兩種。除了墻磚還有方墁磚、楻板磚、刀磚等。??
磚坯做好后就可以裝窯燒制了,其中特別提到燒制火候的掌握對質量的影響。每裝三千斤磚要燒一個晝夜,裝六千斤則要燒上兩晝夜才能夠火候。用柴燒成的磚呈青灰色,而用煤燒成的磚呈淺白色。燒窯時要注意從窯門往里面觀察火候,這要靠老師傅的經驗來辨認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