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建筑的人總是習慣思考一些與建筑有關的事情,不管到哪去參觀游玩,看到當地的古建筑,總愛琢磨琢磨。
? 每當看到古人留下來的建筑佳品時,我們不免會想,古代既沒有空調、也沒有暖氣,甚至連玻璃都沒有,他們的建筑是如何做到冬暖夏涼的呢?查秘和您一起八一八古人的建筑技藝中涉及到居住舒適度的吧。
? 當然了,無論怎么說,古人的舒適度標準還是比現在人要低很多的。這是條件所限,切不可求全責備。
? 今天先說夏季納涼問題。
首先,古人的建筑很講究朝向,正房都朝南,兩側廂房分別朝東或朝西,但是由于兩者間距較近,再加上大檐的遮陽作用,一棟設計較好的古代建筑在夏季炎熱的時候陽光是基本照不進室內的。
其次,古人對開窗是非常謹慎的。正房朝東和朝西都是不開窗的,東廂房朝西開窗,西廂房朝東開窗。但是結合大檐和建筑的自遮陽作用,就連東西廂房也沒有西曬的困擾。
再說墻體。古人的墻體往往在磚砌的砌體中間填筑厚厚的三七灰土。這樣的墻體不但保溫性能好,而且蓄熱能力好。如果東墻或者西墻采用這種結構,就算西曬把墻體曬得很燙,這些熱量也不會傳導到室內。
還有屋頂問題。古人的建筑屋頂基本都是坡屋頂,而且有瓦的。層層鋪設的瓦片會把陽光的熱量吸收并散發掉。這種結構不容易把屋頂吸收的陽光熱量輻射到室內。
最后還有空間的問題。古人的建筑基本以平房為主,而且空間較高大。我們知道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所以較高的空間空氣是有分層作用的。因此夏季在這樣的空間會相對涼爽一些。
總之,我們的老祖宗巧妙地運用了精湛的建筑技藝,利用有限的條件在炎熱的夏季營造了較為舒適的建筑內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