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建筑都分為三部分:一曰“屋基”或“殿基”;二曰“屋身”或“殿身”;三曰“屋頂”或“殿頂”。屋頂也好,殿頂也好,都是房屋的一個部分。為了使雨水順流,不使屋頂存水漏雨,所以做尖頂,即雙坡頂。這樣的屋頂落上雨水之后,水馬上會從房屋頂部流下,不會滲漏到房子里邊去,可以保證人們生活的安全,延長房屋的壽命,這種屋頂通稱為坡頂。
坡頂房屋能使房屋增加高度,從外觀上給人以高大宏偉的感覺,特別是如果做得精巧,會使房屋更加美觀。
中國古代房屋的屋頂特別大,也特別重,因為中國的房屋多是殿閣樓臺,都用粗壯的木料來蓋房子,這樣才能堅固耐久,在屋架頂端再加上一定的重量,房屋結構才能扛得住,也更加安全、堅固,這是中國房屋建筑都做大屋頂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古建筑的屋頂樣式也分別代表一定的等級。
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它的前后左右共有四個坡面,一共交出五道脊,所以又稱五脊殿。這種屋頂只有皇宮的朝儀大殿、太廟正殿或建的寺、廟才能使用。
其次是歇山頂,前后左右也是四個坡面,左右坡面上又各有一個垂直面,所以交出九道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體量較大的建筑上。
再次一級的有懸山頂(前后共兩個坡面,左右兩端挑出山墻外)、硬山頂(前后兩個坡面,左右兩端不挑出山墻,按清朝時的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卷棚頂(又名元寶頂,外形很像懸山頂和硬山頂,只是沒有明顯的正脊)、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于一點)。
另外,中國的屋頂簡單區分,有單坡頂、雙坡頂、四坡頂、廡殿頂、歇山頂、八角攢尖頂、扇面頂、圓頂、四面歇山頂,以及勾連搭式頂。單坡頂,用于民間的一般房屋,單坡一面高,一面低,使水流方便。雙坡頂,即尖頂,屋頂水向兩邊流,一般民房、四合院都做這樣的屋頂。雙坡頂的房屋十分普遍。盝頂是小庇檐式屋頂,基本是平頂房屋,在女兒墻上做一個屋頂,使人們從外觀上看不是單純平頂,很多平矮的屋頂都采用這種做法。元代宮廷里皇帝喜歡盝頂房屋,因此在元大都(北京前身)里做盝頂的房屋相當多,一直影響到明清時代。在吉林扶余縣境內民屋也做盝頂房,當地鄉民們都叫它為“虎頭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