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磚青瓦生產廠家對于青瓦用途與歷史的闡述
1、簡介:
青瓦是粘土燒制的,呈青灰色,是鋪屋頂用的建筑材料。青瓦形狀有拱形的、平的和半個圓筒形的等。青瓦的燒制方法和青磚一樣,而且由于瓦片薄不易堆砌,入窯時要輔以磚塊支撐,所以青瓦燒制時往往伴隨副產品青磚。
青瓦適用于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磚木混合結構等各種結構新建坡屋面和老建筑平改坡屋面,適用坡度15-90度,適用溫度-50℃-70℃。青瓦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近年來成為設計師極力推薦的產品之一。
青瓦分為屋面青瓦和屋脊青瓦兩大類,可細分為板青瓦、筒青瓦、彎瓦、青瓦配件、屋脊瓦、翹角、垂獸、正吻、屋脊龍、屋脊飾獸、寶頂、屋脊附件等。
2、用途:
1)防止雨水滲漏至屋內。
2)隔熱,防止白天的太陽輻射熱直接傳至屋內。當瓦片交疊鋪設于尖斜式屋頂時,可產生一個用于隔熱的空氣間距。
3)歷史,青瓦承襲了三千年的建筑歷史,歷經形式大小和工藝的演變,以其美觀、質樸、防雨、保溫之優點,終成中國傳統建筑必不可少的主材之一。
青瓦一般指粘土青瓦,以粘土(包括頁巖、煤矸石等粉料)為主要原料,經泥料處理、成型、干燥和焙燒而制成。中國青瓦的生產比磚早。從甲骨文字中可知道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聳的裝飾和結構構件,但尚未有實物陶青瓦的發掘和發現,故此種構件可能是木制(已腐爛)或銅制(尚未被今人識別),那時可能還沒有覆蓋燒制的陶青瓦。
陶青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開始用于屋頂,從岐山遺址可見遺存,當時僅用于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時期,開始出現板青瓦、筒青瓦、青瓦當等屋面青瓦,這些青瓦表面多刻有精美的圖案,許多春秋時期遺址都有發現。春秋早期,屋面覆蓋青瓦的建筑還不多,《春秋》記載“隱公八年,宋公、齊侯、衛侯盟于青瓦屋。”可見青瓦屋是當時很有名的建筑。到了戰國時期,青瓦屋逐漸多了起來。秦漢時期形成了獨立的制陶業,在工藝上作了許多改進,如改用青瓦榫頭使青瓦間相接更為吻合,取代青瓦釘和青瓦鼻。西漢時期工藝上又取得明顯的進步,使帶有圓形青瓦當的筒青瓦,由三道工序簡化成一道工序,青瓦的質量也有較大提高,因此有秦磚漢瓦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