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磚”的簡介、制備方法和特性
1、“青磚”的簡介
(1)傳統青磚
傳統青磚是粘土燒制的,粘土是某些鋁硅酸礦物長時間風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粘性而得名。將粘土用水調和后制成磚坯,放在磚窯中煅燒(900℃-1100℃,并且要持續8-15天)便制成磚。
粘土中含有鐵,燒制過程中完全氧化時生成三氧化二鐵呈紅色,即最常用的紅磚;而如果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Fe3O4)則呈青色,即青磚。
青磚和紅磚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燒制完后冷卻方法不同,而紅磚是自然冷卻,簡單一些,所以生產紅磚多,青磚是水冷卻(其實是一種缺氧冷卻),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生產的比較少。雖然強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磚在抗氧化,水化,大氣侵蝕等方面性能明顯優于紅磚。青磚燒制時間一般是根據窯爐大小決定;小窯(在2-2.5萬塊青磚左右)一般在20天(不包括飲水)飲水一般5天時間;大窯則需要30天左右。
主要規格有:60×240×10mm、75×300×120mm、100×380mm×120mm、100×400×120mm、200×400mm×50mm、240×115×53mm、400×400×50mm
(2)仿古青磚
青磚是屬于燒結磚,古青磚的主要原料為粘土,粘土加水調和后,擠壓成型,再入磚窯焙烤至(1000度左右)用水冷卻,讓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備更好的耐風化,耐水等特性。經檢測古青磚的抗壓大于10兆帕,吸水率小于20%,仿古青磚就是仿照古青磚的各類款式、按照古青磚的燒制方法,采用古青磚所用的粘土材料現代燒制的青磚。
主要規格尺寸有:60×240mm、75×300mm、100×400mm、70×280mm、60×280mm、100×300mm、100×380mm 、200×400mm
仿古青磚最早源自歐洲的上釉磚,之后首先由臺商介紹到大陸,稱之為泛古磚,之后又有稱為古典磚、復古磚、仿古磚的,其中以仿古磚的名詞用得較多,大家叫慣了,習慣成自然,就成了同類磚的商品名。
仿古青磚屬于有釉磚,其坯體的發展趨勢以瓷質為主(吸水率≤0.5%),也有炻瓷質的(吸水率0.5~3%)、細炻質的(吸水率3~6%),炻質的(吸水率6~10%)可分別參照GB/T4100-1999陶瓷磚標準中的41001瓷質磚;41002炻瓷磚;41003細炻磚和41004炻質磚。
2、制備方法
傳統青磚和仿古青磚的燒制方法大同小異,仿古青磚就是仿照古青磚的各類款式、按照古青磚的燒制方法,采用古青磚所用的粘土材料現代燒制的青磚。下面我們介紹傳統古青磚的傳統燒制方法。
(1)挖窯
要燒磚,假如預先沒有磚窯的話,就必須先要挖窯。人工開挖一座磚窯是一項相對比較浩大的工程,往往歷時半個月甚至一個月。因為挖窯要選在土質比較堅實的地方,土質太松的容易倒塌。要用鋤頭一點一點地挖,遇到有石質的地方,只能靠用鐵鎬一點一點地把石塊鑿下來。并且一座磚窯通常只能同時容納三兩個人開鑿,進度很慢。磚窯挖好了之后,整座窯略成圓錐形,以能燒1萬磚的容量的磚窯為例,窯底直徑約5米,窯高6米左右。弓身鉆進窯門,好似進入穹廬,圓形的窯壁,頂部是孔徑1米多的圓形天窗(俗稱大煙囪),底壁還有3個孔徑40厘米左右的排氣孔(俗稱小煙囪)。在窯洞里抬頭看天,真可謂“坐井觀天”。太陽的光束從頂孔射進來,絢麗多彩。在里面干活的人們,通過觀測光束移動的位置,就知道時辰鐘點。
(2)制坯
制磚通常選在秋后,因為這個季節干旱少雨,適合把磚坯晾曬干。江南多的是優質的紅壤,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黃泥。這些黃泥既不含沙也不含石,并且粘性很大,非常適合制磚坯。把泥挖下來,和了水用腳進行踩踏,攪拌成面團一樣。有時攪拌量大的話,還把牛牽進去一起踩踏。然后便用鋼絲弓裁切成大大一團,堆在操作臺旁。所謂的操作臺,就是挖一個齊腰腹深的坑,前面設一塊平滑的木板。在木板面上撒一把草木灰或者細沙,擺好“井”字形木頭模框,然后再將泥團切割兩半,捧起來猛地朝模框一摜,查看一眼四角是否完滿,繼而扯過鋼絲弓橫地一拉,割去多余的部分,再把一片木磚板放在模框下面,兩手將模框輕輕一抖,均勻地提上來,方方正正的磚坯就出現了。摜磚頭看似簡單,其實最費力氣,如力道不夠,摜出來的磚坯無法達到棱角分明。
制作好的磚坯,須一塊塊在空場地碼成一米來高的長龍,而且碼得錯落有秩,相互之間留出空隙,以更好地接受日曬風吹。曬泥坯最擔心下雨,一下雨如遇世界末日,稍有差池就會功虧一簣。所以一見天色有變,便要扯起茅草蓬或者薄膜布早早掩蓋。
(3)入窯
待磚夠數晾干后,要把磚坯一排排規范地碼進窯肚。裝窯是個技術活,磚燒得好壞跟窯裝的得如何有很大關系,裝窯不是簡單地把磚坯搬到窯里碼起來,碼垛的時候要考慮火道的布置和走勢,以便各層磚坯的燒烤溫度基本保持相同,即使是一般小型的磚窯,裝起窯來也得兩、三天的工夫。裝好窯之后,封住出口,只留一個面盆大小的孔,這是留來燒火用的。
(4)燒窯
入好窯之后,還需要準備柴草。嶺南一帶的山嶺以生長鐵芒箕為主,是很好的燒窯燃料。燒一次窯通常要幾百擔草料和松枝等。柴草在窯門前堆得像小山似的。一切就緒之后,就朝窯的孔里點火開燒了。窯一旦點火,就不能停下來;如果中途停下來,溫度下降了,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必須三四個人日夜輪班燒火,并且越燒到最后,越要燒得猛。大概要燒三四個晝夜,具體時間不定,因為柴草的干濕程度會影響火候。觀察火候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煙囪的出煙情況。最初磚窯出的是白煙,因為水汽很多;中間出的煙是墨黑的,可謂濃煙滾滾;而到了最后,因為窯內溫度高燃燒充分,所出的煙很少了,甚至大煙囪是上空出現了明火,我們把它叫做出“閹雞尾”,因為跳動的鮮紅火焰很像閹雞漂亮的尾巴。磚燒到這個程度,基本熟透了。另一種方法是察看窯堂里面的亮度。從窯門口往里看,哪一排磚亮透了,就是燒熟到了哪一排,一直到所有的磚都燒得紅亮紅亮的,這時才算差不多大功告成了。
(5)封窯(澆水)
當把所有的磚都燒熟了,就可以馬上停火封窯。快手快腳用稀泥和磚塊把燒火孔嚴嚴實實封堵住,然后挑著一對大桶上窯頂灌水,水順著頂部的環狀圓溝滲到窯內,哧哧之聲作響,那水汽化后出現的那些白煙就會從窯的各種裂縫,及上面的洞涌出來,形成熱氣騰騰的局面。為什么要灌水呢,那是為了使磚頭變青。因為在燒制過程中加水冷卻,使粘土中的鐵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價鐵,呈青色,即青磚。灌水之后把窯頂用土密封住。
(6)出窯
十余天后,窯內熱度基本冷卻,便開窯了。出窯是燒磚的最后環節,開了窯一般還需要涼三四天的光景,讓窯里的磚徹底冷卻了才能出窯。新燒成的磚頭帶著余溫,從窯內遞上來,一排排碼在外頭。最先從窯頂端取出的磚頭稱作“窯頭青”,是青磚中的上品,表面呈青藍色,鋪有一層細細的鹽霜般的晶亮的顆粒,質地極為硬實,相互碰觸,鏘然如鳴玉撞金。越到窯底,磚的質量便越差勁。如果燒不透的話,還會出現白磚,紅磚。
3、特性
(1)傳統和仿古青磚都養生環保,透氣性強,吸水性好,保持空氣濕度,耐磨損,萬年不腐;
(2)可塑性強、空間體現大方、傳承精粹、超越傳統。
青磚給人以素雅,沉穩,古樸,寧靜的美感,黑白灰青磚特在09年創新推出百年青磚系列產品,淺浮雕、高浮雕以及具有現代氣息的機理磚,藝術形態以中國傳統典故為主,花紋精美、有寓意,設計手法新穎,糅合中國文化精粹,可品鑒收藏,可裝飾賞目,可承載生活溫馨樸質,不是舶來,不是復制,是真正文明的返璞歸真;
(3)修身養性、把玩有趣、五行相合、潤心修身。
青磚藝術不僅可裝飾,可承傳歷史,同時也是品鑒把玩的藝術品,中庸之道,于和諧傳統一體,潤心于磚;青灰色亦是成磚中最不可多得的極品,可見色則變:常撫之則吸其體之氣、味、液而潤之,足踏則光;以水養之自然變,質樸天成;茶水撲之,則如茶色、茶香味;丹青之潤,則滋其藝心;故而提倡多以其收藏把玩,可修身、養心以融其五行相合,萬物歸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