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介紹金磚又稱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古時只供宮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種高質量的鋪地方磚。因其質地堅細,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故名金磚。
用金磚來形容某個人表示那個人很有錢。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皇宮建筑的專用產品。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慕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由于質量優良,博得了永樂皇帝的稱贊,賜名窯場為御窯。
金磚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金磚是由蘇州所造,送往京城的,所以是“京磚”,后來演變成了金磚。另一種說法是金磚燒成后,質地極為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的時候,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所以叫做金磚。
傳統工藝
金磚制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這種金磚出產在蘇州郊外。因為蘇州土質細膩含膠狀體豐富、可塑性強,制成的金磚堅硬密實。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運輸方便,可以從水路直達北京通州。幾百年來,它的工藝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有資料記載,在光緒三十四年,江蘇蘇州的御窯村還有御灶二十四座,“金磚”就是在這一年停做的。現在御窯村的村民姚興民家中藏著多塊“金磚”,其中兩塊是明代正德元年五月出窯的,應該算是現存古老的“金磚”了。
“金磚”的制作需要經過取土、制坯、燒制、出窯、打磨和浸泡等幾道工序。幾道工序,聽上去似乎也并不特別復雜,但其實每一道大的工序下面,還包含了好多道小工序,這些大大小小的工序加在一起,使得“金磚”的制作變成的事情。
首先一步是取土。取土之前先要選土,那些有經驗的師傅才能看出哪里的土不僅具有黏性,而且土中含鋁量較高,可以磨成粉末。選好土之后,還要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才算完成,耗時將長達8個月之久。
第二步是制坯。把備好的泥土,用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制成磚坯。普通的金磚,只要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厚度把泥土制成坯塊即可。比較復雜的是那些有特殊工藝要求的花磚。
第三步是燒制。坯入窯后,點燃窯火的過程復雜之極:以糠草熏一個月,片柴燒一個月,棵柴燒一個月,松枝柴燒40天,經過這四種不同燃料的燃燒,在耗時130天之后,方可窨水出窯。
第四步是出窯。“貨船泊岸夕陽斜,女伴搬磚笑語嘩。一臉窯煤粘汗黑,阿儂貌本艷于花。”這首《竹枝詞》,描述的就是出窯時的場景——在炎熱的窯中勞作,女窯工很快就滿臉汗水,飛揚的塵土撲到臉上,原本“艷于花”的女子,剎那間也烏黑如煤灰。
第五步是打磨。“金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在一個圓形的水槽里進行,一邊磨,一邊沖水,不僅要讓金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不過,遺憾的是,讓“金磚”變得像鏡面一樣的打磨技術,如今已失傳。
而后一步是泡油。打磨之后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故宮金磚規格多樣,多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一尺四見方。據明史記載,這個磚燒成要整整兩年,燒成后還要挑選,基本上都是從三撿一,但是一批金磚中要是有6塊達不到要求,整批金磚就全部作廢。
故宮金磚呈青灰色,顏似墨玉,光潤耐磨。據不完全統計,明成祖建造故宮時用了8000萬塊地磚,坊間傳聞這8000萬塊地磚全是金磚。然而事實上,金磚只鋪設在故宮三大殿以部分宮殿室內,只有皇帝經常光顧的地方才有資格陳設,故宮大部分的地方看不到它們的身影。
金磚的厚度比普通的磚厚,塊形也比普通的磚大,它的吸水性特別好,夏天冰涼,冬天保暖。現在故宮金磚已經成為文物,珍貴至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