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闡述中國的古建筑,屋檐是一大特色。 層層疊疊的飛檐,營造出壯觀的氣勢、飛揚的美感,美不勝收。尤其在宮殿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 如鳳鳥展翅,既雍容富麗,又輕盈飄逸,在空中伸展出濃郁的古典風范。挑檐,不僅令建筑造型美觀,在功能上也照顧周到:夏天,它有利于避免陽光在正午照入室內;冬天,正午陽光又恰能照入建筑的深處。
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四季陽光照射角度會有所變化。以北京地區為例,夏季的正許太陽高度約為76度,冬季約為27度。通過把屋檐向外挑出一定尺寸,可以調節陽光的照射效果:夏天早上溫度較低時,陽光可以照進建筑內部;到了正午時分,太陽幾乎位于正上方,就只能照射到檐柱外側,熱量也被隔離在建筑外部,室內保持了涼爽。如果是在冬天,,隨著太陽升起,建筑內部逐漸接受光照,到了正午時分,陽光正好射入室內內側墻位置,使得屋內暖意洋洋。
中國古建筑有梁架結構。高的級別建筑常用抬梁式,通過在立柱上架梁,層層上抬,形成坡屋頂。多層的木構件,比起現代建筑的鋼筋混凝土墻面,隔熱性能好得多。
坡屋頂的形式,使得古建筑的頂部出現了一個架空層,太陽光的熱量,必須經由兩次緩沖與降溫:先通過屋頂泥背層進入屋頂內,再經過天花板之上架空層的過渡,才能繼續往下,傳向地面。在冬天,架空層的存在,也使得室外的寒冷不能直接傳入室內,保證了古建筑的冬暖夏涼。
此外,在紫禁城古建筑屋頂的木板基層上,還會分層鋪墁各種泥背,如護板灰、青灰、麻刀泥等等。泥背材質本身不利于導熱,再加上厚度可達30厘米,猶如給古建筑穿上了厚厚的防護服,使外界的溫度變化很難影響到建筑內部。優良的建筑,如同優良的人,是內外兼修的。對居住者的體貼,既在于一道道華麗的飛檐、一層層的梁架,也在于一堵堵敦厚而不起眼的墻。
古建筑的墻體通常很厚。紫禁城太和殿的墻體厚達1 .45米,不僅可以穩固木構件,也增加了外界熱量傳遞到建筑內部的距離,具有保溫隔熱的性能。
古建工程會在墻內采取“填餡"做法:墻的兩側為整磚砌筑,中間用碎磚、碎石填充,并留有一些空隙,不僅節省了材料,還有利于阻隔外部熱量傳遞。既低耗,又高的效率;既綠色環保,又講究實用,中國的古建筑,處處彰顯著工匠的智慧。
紫禁城,是中國現存很大的古建筑群。明清皇帝在這里執政、生活,工匠們既要成全皇家威嚴的儀態,又要保證在夏日舒服愜意地納涼,大局觀和小心思,缺一可。
皇官的布局大多是坐北朝南。《易經》. 上說,“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思是圣明的先王坐北朝南,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
紫禁城的宮殿,秉承著傳統的朝向,且在南側大量開設門窗。太和殿南立面有11個開間,每個開間均設有隔扇或窗。這種做法,很符合中國的地理和氣候特點。夏季,高氣壓中心位于東南太平洋,來自南方致雨的季風,使得溫度上升、暑氣逼人;到了冬天,高氣壓轉到亞洲大陸西北,有長達數月的偏北寒風。在這種地理條件下,故宮對建筑的設計為適宜:面朝南側、開設窗戶有利于夏季通風,北側封閉則有利于冬季御寒。
除了“坐北朝南”,紫禁城還有一個布局特點是“背山面水”。山,是 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水,是城南的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其實是從紫禁城西北角進入的,沿著西側城墻內側向南流動,再向東貫穿城南的太和門廣場,從東南角流出。內金水河補充了紫禁城內的水汽,在天也可以調節局部的小氣候,有利于產生避暑的效果。
從氣流組織角度來看,由于紫禁城北部有景山遮擋,因而與山垂直的氣流不會很順暢,而與山平行的氣流則暢通無比。由于建筑側面的擋風面積較小,所以整個城內氣流組織都較為順暢,在夏天也非常涼爽。民間的建筑,形式不會像紫禁城那么宏大考究,但是體現出的智慧并不遜色,而且更加多樣。在不同的地方,人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對付炎熱的方法也各有特色。
在云南邊疆,高溫多雨 ,全年平均氣溫在18~22°C ,平均濕度達83%。在這個悶熱的環境里,防熱與隔濕,都顯得相當重要。
傣族竹樓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生態原則的措施。竹樓由竹子搭蓋而成,外墻是輕薄的竹板,利于通風和對外降溫;屋頂采用較厚的茅草,隔離太陽的強輻射。竹樓的屋頂非常大,占了整個建筑體型的1/2 ,屋檐出挑深遠,有非常好的遮陽、排水效果。竹樓的底層是架空的,是南方傳統建筑常見的防潮措施,可以保證居住層的干燥、旭空樓板也,可以讓空氣白由通過, 起到散執降溫的作用。
南方是濕熱,北方則是干熱。
在北方的黃土高原,分布著窯洞式民居。黃土高原有典型季風性氣候,降雨量很少,日照非常充足。窯洞就是在黃士高原特有的地貌特征和氣候條件下孕育出來的。黃土,是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資源。人們用黃土制成土坯,用來制作墻體,窯洞的腿子、窯頂和部分家用設施。這一厚重、封閉的建筑形態,兼具隔熱能力和蓄熱能力,在晝夜溫差大的黃土高原,優勢尤其顯得明顯。
窯洞,成了黃土高原上人們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地方,至今仍有將近4000萬人居住在各種形式的窯洞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