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介紹,硬山式建筑的山墻是由臺基處直達屋頂山尖處的,也就是說在山墻處沒有出檐,而只在前后有出檐。這時前后檐的伸出是有一定幅度的,不能過大,如果過大就會失去支撐。但有時候確實需要將前后出檐加長,有的甚至要伸出超過臺基的長度,那么這時候我們可以將山墻的前后都向外延伸,超出檐柱之外,也就是在檐柱之外再砌筑上達屋檐、下至臺基面的墻體,可以一直砌到臺基邊上,這樣從山墻正面看就多出了一截墻體。這段多出的、檐柱之外的山墻的上部,就叫作“墀頭”。
墀頭處在建筑立面比較顯眼的位置,遠遠看去,像房屋昂揚的頸部,因此特別注重裝飾。
《清式營造則例》中闡釋:硬山墀頭由下至上一般分為下堿、上身、稍子三個部分,廡殿、歇山、懸山等建筑則無稍子。
墀頭的裝飾簡繁不一,簡單的則全無雕飾,只疊合多層梟混線。而復雜的基本涵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各類吉祥圖案,而且許多院落內的墀頭中的圖案往往取材于同一類吉祥圖案或同一組人物故事,具有明顯的連貫性性。
古人總是用盡心思的來裝飾自己的房屋。正如人所形容:建筑也像是人,或端莊,或敦厚,或偉岸,站在那里,青磚是它的衣裝,屋檐是它的發髻,墀頭就是它的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