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闡述磚墻,即用青磚砌筑的墻。青磚因為經過燒制,所以硬度大,砌筑的墻壁比較堅固結實,不易損壞。初多用于墓室及塔的建造,而較少用在普通居住建筑上。直到明代,的磚砌墻體才比較普遍。
許多明代留下來的古磚都刻有銘文,“招甲席俊翁甲首方朝張/窯匠盧立/造磚夫廣福寺”。“長沙府禮陵縣提調官典史陳福司吏冷榮/制作匠王庶人戶劉高叔/洪武七年八月造”等,這些銘文,我們可以看到,有負責人,有窯匠,有工匠,每塊磚,每個地方,都有相對應的負責人,每塊磚都有出處,如此嚴密的質量監控系統,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嚴密。 ?
凡是墻體表面不加粉刷、不加貼面材料的磚墻,都叫清水墻。
清水砌筑磚墻,對磚的要求。青磚的規格大小要,棱角要分明,色澤要有質感。這種青磚砌筑工藝十分講究,灰縫要一致,陰陽角要鋸磚磨邊,接槎要嚴密和美感,門窗洞口要用拱、花等等工藝。清水墻墻面上的磚縫多用泥沙或灰漿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風的侵入。
但是,明朝也沒有水泥技術,他們是怎么砌筑磚墻的的?
明代建筑是用青磚砌成,用的粘合劑就是白灰。但這白灰只薄薄的一兩毫米厚,而砌的結實,一面大墻幾十人一齊用力推都推不倒,就是一塊磚一塊磚的拆下來的,白灰也很容易刮掉。
原來這座建筑用的是磨磚對縫的技術,用人工把青磚磨的超平,和玻璃一樣平,兩塊磚壘一起只看到頭發絲的一線之縫,這樣砌起的墻就是不用粘合劑,也是很牢固不容易推倒的,何況是用了做古法水泥主要原料的糯米汁?
古代建筑的牢固,其中很重要的技術就是磨磚對縫和糯米技術。
清水磚的砌筑工藝中一種為講究的做法為干擺墻:磚與磚水磨后,把磚塊試行安裝拼縫好,層層疊起后,用生石灰與糯米(糯米用水泡酥,加水煮成糯米漿)按6:4的重量配比拌成糯米漿,從青磚反面灌進去粘接。這種青磚墻砌筑好之后,外觀有縫而又不見縫。多見于傳統建筑的大門、大門上方檐墻、住宅檻墻等。
北方地區開始流行硬山頂建筑,山墻通常用青磚砌筑,南方地區則在部位比如儀門采用青磚裝飾,且大多經過“磨磚對縫”,工法講究。
明清時期,青磚砌筑工藝被劃分為五個明顯的等級:
磨磚對縫、磨磚勾縫、淌白撕縫、帶灰刀、糙砌。
其中的磨磚對縫、磨磚勾縫是針對清水磚墻的兩種要求程度的工藝做法。
清水磚墻是中國傳統建筑立面的重要裝飾和典型特征,在色彩搭配、拼花圖案、線腳和灰縫上具有典型特征。
用磚墻外露、不做抹灰的清水做法,來表達傳統吉祥圖案,首先需要改變磚的尺寸,把原來尺寸的青磚切成各種不同的尺寸。接下來,就是顏色問題。全部用青磚的本色,磚砌圖案就會不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