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磚青瓦生產廠家闡述廡(wǔ)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宋朝稱“廡殿”或“四阿頂”,清朝稱“廡殿”或“五脊殿”,,是中國、日本、朝鮮等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
特點
它是各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又以重檐廡殿頂最為尊貴,常用于皇家建筑以及大型寺院、宮觀,明清時期甚至規定只能用于皇家和孔子的宮殿。
廡殿頂的特點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或稱戧(qiānɡ)脊),因此稱五脊殿;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重檐即在上述屋頂之下,四角各加一條短檐,形成第二檐。故宮的太和殿就是重檐廡殿頂,而故宮的英華殿、弘義閣、體仁閣則為單檐廡殿頂。
閩東沿海地區的民居因防風需要常用平緩的廡殿頂,琉球受閩東文化影響也常見;廡殿頂多見于東日本,又有“東屋“的別稱;日本的東大寺大佛殿、正倉院、韓國景福宮的城樓都采用這種形制;而仿古建筑,如臺北“國家戲劇院”、香港仿唐建筑“志蓮凈苑”的大雄殿等都是廡殿頂。
廡殿頂的歷史很久遠,早于歇山頂,其形制甚至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殷商的甲骨文、周朝的青銅器、漢朝的畫像石與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發現廡殿頂。漢朝的闕樓和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建筑。廡殿頂的四面檐正對應四面墻,向上延伸交匯又形成五條屋脊,簡單直接的結構,順理成章,這可能是其歷史悠久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