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闡述人們對磚用作建筑材料,往往以“秦磚漢瓦”來形容它的歷史悠久。南北朝(5~6世紀)以前,除地下磚墓室外,地面以上未發現有磚結構遺物。在中國的建筑史上,磚的出現和應用并不晚。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周朝已有關于磚的記載,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構建筑,古時建筑用磚多是鋪裝市內地面,或砌于建筑的外表,更多的是用于墓葬的修建。在城墻上使用磚材料相對較晚。
城墻包磚的記載
早記載是孫權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筑的鎮江鐵甕城。《至順鎮江志》載,“子城,吳大帝所筑,周迥六百三十步,內外固以甎,號鐵翁城”。
《與地志》載,"(鐵甕城)吳大帝所筑,周廻六百三十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甎甓"。
《水經注 濁漳水》記載,后趙石虎的鄴城“飾表以磚”。《建康實錄》卷七中記載,東晉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建康宮城始用磚砌。
考古發掘中,也多有南北朝時期城墻用磚的發現。后趙時期修繕長安城宣平門,城門的中門道“用磚補筑新壁”。對蜀崗上揚州古城的發掘中,發現“排列有序的磚砌城墻遺跡”,從磚的規格、磚上文字字體分析,考古人員認為發現的磚砌城墻為“東晉桓溫所修筑”。
城墻包磚的普及
從南北朝時期城墻上包磚的出現,直到唐代,城垣包磚的實例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城池是局部包磚,一般多用在城門附近、城墻轉角或易損的部位。
宋代,全部包磚砌筑城墻的城池開始增多,北宋都城東京的四面城墻就全為包磚墻。同時,在揚州、廣州、潭州、梧州等地也采用了磚石包砌城垣。南宋,由于戰場南移,火器參戰,以及拋石機、強弩等兵器的發展,城墻包磚進一步普及。
元后,筑城無明顯發展,土筑城垣仍不鮮見,就連作為都城的北京,仍為夯土城墻,靠蘆葦簾防雨。
明代,開始了大規模的用磚筑城,并且開始普遍對已有夯土城垣進行包磚。據《四庫全書》中的相關記載,直隸領有府、州、縣城池139座,其中大部分于明代進行包磚。大同城墻也于明代開始外包青磚。據明正德《大同府志》記載,“洪武五年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之半增筑。”墻體采用規整的石條為基礎,外包青磚。
城墻包磚的作用
夯土城墻禁不住雨水的侵襲,史書中常有夯土城墻因暴雨或洪水而坍塌崩壞的記載,城墻包磚大大提高城墻的防水能力,有效防止風雨侵蝕。
城垣包磚后,城墻收分更加容易控制,城垣表面陡峭、光滑,增大了攀爬攻城的難度。兩宋后火器的使用,對城墻堅固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夯土城墻外包磚,就是增強城垣抗擊砸打的能力,提高了城墻的堅固度。攻城兵器的進步,促進了包磚城墻的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