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磚料及加工技術
點擊量:380時間:2023/2/3 9:01:17
古建青磚闡述中國古代木構建筑,以木構架作為承重體系,墻身并不承重。但是,墻體在許多木構建筑中又是不可少的,它不僅起圍護作用,對建筑外形也有一定影響。古建筑墻身的處理,往往表現了建筑的精致程度。磚結構建筑,也因它本身的結構和藝術成就,在中國建筑技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磚作歷史
1、用磚作為砌筑材料的實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距今二千二百年以上)。早期磚多用于地下墓室內部;地面建筑主要用作砌筑臺基和墁地,較少用于墻面。
2、自秦漢至唐宋,磚的制作與砌筑技術逐漸發展。南北朝時期,磚結構已大規模運用到地面,出現了磚塔一類的高大建筑。從唐宋開始,南方一些較大的城市已經用磚甃城。宋代用磚砌城墻的城市更多,并且發展了琉璃貼面磚的技術。明代制磚的水平有了更大提高,數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歷史高峰。
3、明代,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墻身改為用磚包砌,北京城、南京城和各地州、府、縣城,原來的土筑城墻也用磚包砌起來,并出現了無梁殿形式的磚結構建筑,磚塔也比以前建得更多。時至明末,大規模的磚筑工程減少了,民間工匠的磚工技術向精細的方向發展。明代計成著的《園冶》中也寫到用磨好的磚砌墻和擺砌門窗,說是“歷來墻垣,憑匠作雕琢花鳥仙獸,以為巧制……”。僅就施工工藝而言,可見明代的磚加工和磚雕操作技術都已達到了相當精巧的程度。
4、清代,砌磚工藝更加講究,磚加工也更加細致。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頒行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已詳細規定了建筑各部分墻身的尺寸、使用材料及磚雕飾的用料和用工。清代咸豐以后,磚墻的擺砌和裝飾更加瑣細。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清代建造的墻壁,在磚料的加工和墻身作法上,確實是相當規矩細致。
磚料規格
明清古建筑的磚料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城磚類、小磚類和方磚類。古建筑的磚石以粘土為原料,經配料制做型,干燥后焙燒而成。古建用磚皆為青磚,它是磚坯在窯中經高溫(約900~1000C)焙燒后,從窯頂將水徐徐滲入(稱為“窨水”),使磚內含有的高價氧化鐵還原成低價氧化鐵,磚便呈現青灰色,經“窨水”出窯的磚比較結實耐堿,耐久性較好。
不同的磚用泥的精細程度各有不同。“澄漿”是經池澄出的泥漿;“停泥”即細泥:一般的粘土摔泥可制糙磚。清代于北京東北郊設磚窯,因土質沙性較大,所產的磚稱為“砂滾子磚”(或稱“砂板磚”)。為精細的是“金磚”,它的制造過程相當復雜。明代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記述了造磚的過程:其用料“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經過“吸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再而“填滿木框之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然后將磚坯陰干入窯、燒制。明代永樂年間建造北京宮殿時,所用城磚是山東臨清燒制的,故名“臨清城磚”;細料方磚則出自蘇州等地,其制作要求十分嚴格,據《營造學社匯刊》一卷一冊載明代嘉靖年間在蘇州府主持制磚的工部郎中張向之撰的《造磚圖說》描述,蘇州所產金磚,制造精細和艱難。合格的金磚表面有一層軟蠟密封,呈煙黑色。這種磚因其價格昂貴,敲起來又有金石之聲,故稱“金磚”;也有人說因其從蘇州運至京城,專供皇家工程使用,被稱作“京磚”。在制造金磚時,把監制人、制作者的姓名刻于其上,可見其要求是十分嚴格的。
宋制時期的磚料規格

清代磚料規格尺寸表(單位:營造尺1尺≈32厘米)

磚料細分及工藝
磚加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墻身或地面的質量。按不同要求,砍磚活大體分為砍直趟磚、轉角鉆、異型磚和雜料磚等幾種。
1、砍直趟磚
1)用于干擺墻面的“五扒皮”
將一塊磚的五個面進行加工。經加工的一個長身為直面;兩個丁頭面和兩個大面有一定的傾斜度,叫做包灰。
加工工序:磨面(將磚反復細磨,直到磨平為止。)-打扁(以敲手打擊扁子將線外的部分打掉,再打兩頭的頂頭扁,后打底扁)-劈面(砍磚的肋面)-截頭(也叫裁頭,按長度制子截取磚兩頭,使磚長度符合要求)-出磚碼垛(加工完的磚經檢驗符合要求后,可出桌集中碼放。)
2)用于絲縫墻面的“膀子面”
與“五扒皮”相比,“膀子面”磚也是加工五面,但其中有一個大面不作包灰,要求平整即可,這個大面稱“膀子面”。由于膀子面磚多用于上身絲縫墻的砌筑,因此常用于停泥磚的加工。
加工工序:磨面(先砍平一個大面,此大面便是“膀子面”)-磨一長身(使長身與膀子面基本垂直)-劃線(以膀子面與此長身的直棱為準,據制子劃出長身的另一棱)-打扁(用扁子打棱,并隨之劈出帶包灰的大面)-截兩頭(使長度符合制子要求)
3)地面方磚
金磚和方磚一般用于墁地,砍磨時,除需選可作加工的磚外,還要觀察兩個大面。其表面較麻糙的一面稱為“旱面”,一般不加工,墁地時朝下;另一面稱為“水面”,選作砍磨加工。
加工工序:砍面磨平(先在方磚平面上沿對角線鏟平,接著鏟其余部分。)-過肋裁邊(劃出一棱,經打扁作轉頭肋并砍出包灰;再依作好的棱為準,做出第二條肋;依次砍磨其余肋)
? 加工方磚有“合子面”、“八成面”和“干過肋”等不同要求。所謂“合子面”,即所加工的成品能與“官磚”完全貼合。“八成面”即磚面平整的要求不不像“合子面”那樣嚴格,在貼尺檢查時可有稍微晃動現象。作“干過肋”者只要求磚面基本平整,包灰適當。
2轉角磚
1)直角的“轉頭”
“砍轉頭”,將磚加工成長身與丁頭垂直者謂之轉頭。轉頭一般用于擺砌墻角,《工程做法則例》稱其為“堿角轉頭”(廣義地說,磚的兩個面互相垂直也可稱為“轉頭”或“轉頭肋”,但一般所說的“轉頭”即指用于墻角的磚)。
加工工序:磨長身-劃線打扁(打扁子,砍后過尺磨平)-砍磨大面
2)斜角的“八字”
砍八字磚的加工方法同砍轉頭,只是劃線有一些特殊的方法:
加工工序:劃八字咀(砍磨出長身后,貼八字尺畫出八字)-劃線(用方尺畫八字咀頭)-砍磨加工(按線打去磚角,磨出八字)
3)其他角度(俗稱野角)用于墻身轉角處的磚料
3、異型磚
1)用于券門的楔形磚
2)用于圓弧墻面的車輞磚
車輞即車輪周圍的框子。車輞磚指帶有一定圓弧的磚,其相接可成一個圓形。如天壇皇穹宇的圍墻即由車輞磚擺砌而成。
砍車輞磚的方法基本與砍“五扒皮”或“膀子面”磚相同,關鍵在于作好帶圓弧的面,通過計算或作圖找出弧度,作好整塊磚的平面樣板,并預先據樣板砍出樣磚,經試擺看是否與要求相合,往往一塊磚不易發現問題,多塊連接后則易于看出毛病,再行調整樣板,直至準確為止。因上下有收分,則需要作上面和下面兩種樣板。樣板可用三合板制作。磨弧面的磨頭應該有合適的形狀。
4、雜料磚
雜料、雜料子,加工這種磚稱“辦雜料”,指用于墻身、屋面特殊部位的磚件,如磚檐子、脊料、梢子、博風、仿木構件造型的磚料及用于磚雕刻的坯料。
這類件活種類很多,形狀復雜,通常先用薄板作成各種雜料磚的樣板,依樣板砍制;磨頭也要預先作成相應的形狀,才能使磚磨得符合要求。
雜料磚形形色色,諸如用于屋頂上的飾件:吻獸、花通脊斗板、天盤、鼻盤、寶頂;用于檐頭的飾件:墊板、飛檐椽、連檐、瓦口、連珠混等。用于墻身的飾件:荷葉墩、盤頭、戧檐磚、博風頭、博風磚、梟磚爐口、混磚等,還有許多用于須彌座、影壁和窗飾的磚件。這些雜料磚又常與雕刻結合,所以,往往在砍制這類件活時要把雕刻花飾的要求尺寸考慮進去。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