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古代闕樓的歷史發(fā)展特點
點擊量:1118時間:2021/8/27 9:32:05
闕出現(xiàn)在西周,是漢代普遍使用,引導性的標志建筑,多設置在城市、宮殿、祠堂、宅邸等的前方,被稱為門闕。 另外,在墓園入口的神道兩側(cè),也可以設置一個叫做墓闕的闕。
應天門為隋唐洛陽城宮城正南門,是一座門樓、輪樓、東西闕樓及其間廊庒合一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
應天門建于隋大業(yè)元年(605年)。 本名則天門,避開神龍元年(705年)武后的尊號“則天大圣皇帝”改為應天門,為了避開唐朝中宗的尊號“應天皇帝”更名為神龍門。 之后復名為應天門。
五代、北宋先后繼承,是朝廷舉行即位、改元、大赦、宴請、接見萬國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
高宗在應天門舉行百濟國王、武則天皇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屆遣唐使等儀式,功能類似于現(xiàn)在的北京故宮午門。
闕樓是城門前兩側(cè)的了望樓,有單闕、二出闕、三出闕之分。 三出闕的等級最高,通常在母闕外延(或后方)上有兩出子闕,規(guī)模依次縮小。 闕制中最高等級的三出闕聳立在帝王居住的宮廷大門前,是天下獨尊的象征性建筑。
應天門雙向出三個闕,結(jié)構(gòu)更復雜,是古代城門建設的最高等級,在中國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代闕的使用非常廣泛,不僅是天子、諸侯,不僅是朝廷,三出闕的形式也只能聳立在帝王的宮室和陵墓前。 漢代霍光墓因三出闕超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jù)。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洛陽城宮城正門的升關口有三出闕。 這個時期除了漢代闕制延續(xù)之外,以北魏的閨門三出闕為首,這座建筑繼承了西漢都宣平門的闕制,但也有變化,用圍墻連接雙闕和城門,形成了完全獨特的凹字形三出闕城門建筑形式。 這種形制也逐漸影響了唐宋的門限制度。
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思想文化的整合,隋唐社會又形成大一統(tǒng)局面,闕制出現(xiàn)新變化,漢魏時期流行的城闕、宅闕、廟闕日益減少,建于宮城的宮闕數(shù)量也明顯減少,一般只設在宮城南門外。
中國古代闕的發(fā)展到了元明清三代進入衰退期,傳統(tǒng)意義上的闕滅了,只有皇宮正門繼續(xù)使用,但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完全退出了其他建筑群的標志地位。 明清故宮午門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午門平面呈“凹”字形,沿襲北魏洛陽升關口和唐代洛陽應天門形狀的基礎,是從漢代洛陽皇宮門闕發(fā)展而來的。
現(xiàn)在隋唐洛陽城應天門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已經(jīng)完成,宏偉的建筑將帶我們夢回隋唐。那么,應天門使用的城磚有什么特點呢?
傳統(tǒng)闕樓青磚為手工成型,用土窯燒制,闕磚強度8MPa,吸水率高于18%; 產(chǎn)品經(jīng)烘烤后人工打磨,其中斜面是加工難點。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zhuǎn)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