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砌筑的磚墻藝術
點擊量:896時間:2021/10/11 10:14:41
青磚傳統建筑材料有著悠久的歷史,青磚藝術文化深厚。
磚塊產生于奴隸社會末期及封建社會初期,在戰國時期的建筑遺址中,已發現條磚、方磚、欄桿磚,種類繁多,主要用于鋪地和砌壁。條磚、方磚經模壓成型,外飾花紋,欄桿磚二面刻獸紋,獸形伏形,首翹,造型古樸、生動。
磚塊的大量使用始于秦朝。秦統一后,興都、建宮、修馳道、陵墓燒制大量磚瓦。著名的阿房宮就是用青磚鋪地的,青磚上還有各種裝飾性花紋,至今仍具有珍貴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公元214年,秦始皇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貴族南侵,動用大量的勞動力,用磚石修建了世界聞名的萬里長城。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工程,用磚量巨大,歷經千年風風雨雨依然基本完好。
東漢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磚砌建筑。當佛教傳入我國時,隨著佛教在我國的不斷發展,中國土生土長的建筑文化和外來的佛教建筑文化逐漸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佛教建筑形式,磚塔建筑是這一文化形態的重要代表。
整個宋代出現了一座磚木結構,《營造法》對此作了規范。從明清時期起,青磚藝術就進入了黃金時期,各種磚墻砌筑技術相對成熟。比如現在有很多明清古民居保存下來。
磚砌墻即用青磚砌成的墻。由于青磚已燒成,所以硬度高,砌墻比較牢固,不易損壞。最早用于建造墓室和塔樓,較少用于普通住宅。一直到明朝,真正的磚墻才開始流行起來。
我們國家傳統青磚建筑有清水磚和渾水磚兩種。清水磚指的是窯后截頭、刨直、磨平后的磚,反之,對于不再加工的磚則稱為渾水磚。清水磚墻與混水磚墻,在美觀程度和施工技術方面有較大差別。
凡不加粉刷、不加貼面材料的墻體,均稱為清水墻。用清水建造磚墻,對磚要求極高。青磚塊規格統一,棱角分明,顏色要有紋理。此種青磚砌筑工藝非常講究,灰縫要一致,陰陽角要鋸磚磨邊,接縫要嚴密、美觀,門窗要用拱、花等工藝。清水墻墻壁上的磚縫多采用泥沙或灰漿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風蝕。
在清水磚的砌筑工藝中,最講究的是干擺墻:磚和磚水磨后,把磚塊裝好,層層疊起,用生石灰與糯米(糯米用水泡酥,加水煮成糯米)按6:4的重量混合拌成糯米漿,從青磚反面灌進去。這座青磚砌筑完成后,外觀上有縫,但沒有縫。常見于傳統建筑的門廊、檐墻、樓閣樓閣等。
至明清時期,青磚砌筑技術分為五種明顯的等級:磨磚對縫、勾縫、流白撕縫、帶灰劃縫、糙砌。在其中,磨磚對縫、磨磚勾縫是針對清水磚墻兩個要求程度非常高的工藝實踐。與清水磚墻相比,渾水磚墻的施工工藝簡單得多。以上所述的主要做法是帶灰刀片。帶灰刀是磚不用加工,用磚刀刮灰勾縫的砌法,用于壘一般房屋。糙砌是指磚不加工、不勾縫、灰縫較大,多為抹面加墻砌筑法。
青磚青瓦作為一種優質的傳統建筑材料,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發展,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將會更加豐富地展示青磚,繼續肩負著中國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使命。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