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磚理論和燒磚技術是不是一回事?
點擊量:818時間:2022/5/9 8:43:28
制磚行業的原料分析,一般是在建廠前判斷要用的原料體系,通過分析確定“可行”還是“不可行”。化學分析加物理分析(塑性指數、干燥敏感性、干燥收縮率、成型水分、臨界水分含量、燒成溫度、燒成溫度范圍等。).)是基本的分析數據,這些數據的主要作用是指導磚廠的設計。沒有這些數據,就無法配置生產工藝和設備(包括窯爐)。生產線建成后,這些測試數據在實際生產中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具體的技術指導。技術的重點是通過現場的原材料、工藝、設備、技能來完成或完善設計理念,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所以理論和技術在不同的時期和條件下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不能混為一談。
正確的認識可以引導我們往正確的方向找原因,但不會給出具體的方法。錯誤引用理論數據會誤導我們,讓人一頭霧水,無所適從。比如某磚廠投產后,發現燒出來的磚是燒出來的,里面燒壞了。換了幾個窯主,還是不正常。磚廠老板叫來建窯工、設備供應商、窯主,商量原因和責任。最后有人建議對原料進行檢測。檢測數據一出來,問題就指向了原料,因為對原料的檢測表明二氧化硅含量為52%,低于55%的下限,導致燒成范圍較窄,大火時造成焦燒,小火時燃燒,難以控制。問題根源找到了,施工單位和設備廠家帶著質量保證金走了。原料出了問題,老板不敢抱怨,只能勉強維持生產。問題的根源真的是這樣的嗎?在和老板交流時,我了解到這樣的情況:這個磚廠以前是回轉窯,已經開了十幾年了。出于環保要求,拆除回轉窯建隧道窯生產線,但原料沒有變化。問題來了——原料沒變,工藝、設備、窯爐、操作人員變了。有問題的時候懷疑是沒有改變原料,有合理的有據可查的數據。看似成功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實際上卻錯誤地引用了理論,導致解決問題的方向錯誤。如果沒有當初分析的誤導,在工藝、設備和操作中發現問題,然后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磚廠的生產就會走上正軌。
沒有古代的理化指標和礦物學知識,沒有對制磚原料的各種分析,我們的祖先燒制秦磚和漢瓦,那么他們是怎么知道這些原料的呢?《天工開物》一書中,對瓦的原料要求是:制瓦要全部用粘土,挖兩尺以上的地,要選用無砂粘土。燒磚原料的描述是:每當用泥制磚時,就挖開土來檢查土的顏色,或藍或白,或紅或黃(福建、廣州的紅泥很多,藍色的以泥好出名,多在江浙一帶),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的為上。當時,我們的祖先用簡單的幾句話指出了如何選擇燒制磚瓦的原料。“無砂粘土”、“粘而不散、粉而不砂”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原料顆粒級配。磚廠生產中可以通過調整原料配比、粉碎設備和篩網規格來改變粒度分布,改變原料的粒度分布可以影響塑性指數、干燥敏感性、干燥收縮率、成型水分、臨界水分含量、燒成溫度、燒成溫度范圍等數據。調整粒度分布是我們磚廠在實際生產中能做到的,簡單用幾個小屏幕就能快速檢測出來。它的效果比背誦哪塊短石是硅、鋁、鐵、鈣、鎂、鉀、鈉、長石實用多了。因此,我們必須對原材料有一個務實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完成燒磚的工作。
正確認識制磚理論和燒磚技術的區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識別現有的理論中哪些是科學理論,哪些是我們的實用技術,而且可以使我們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各種新的理論和技術。是理論基礎,而技術需要不斷探索完善自己,進而豐富理論。只有這樣,理論和技術才能進一步發展。制磚理論和燒磚技術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系,考驗著我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要“制磚的理論充滿驕傲,燒磚的技術卻是一個空包”然后抱怨理論和技術的對錯,因為它們根本不是一回事,簡單照搬會走彎路。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