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中的飛檐翹角到底有什么講究
點擊量:1038時間:2022/9/27 8:42:37
仿古青磚闡述講到中國傳統建筑,有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一直為近現代眾多中外建筑史學家所關注。那就是:全其他建筑體系的屋面幾乎都是凸起鼓頂或平直坡面,唯獨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面是屋檐微翹、屋面向內凹曲的,并形成飛檐翹角的形制。在徽派建筑中也有所體現。
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凹曲屋面,從流行到成為重要建筑物的標準樣式,大概是從南北朝晚期甚至是隋朝之后才開始的。屋角起翹的做法,可能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為什么我們的先人會選擇這樣一種屋面樣式呢?
過去,西方學者提出了很多種猜測:有人認為是模仿西北游牧民族的帳篷或草棚,甚至有人說是模仿喜馬拉雅山杉樹下垂的樹枝形狀,可謂眾說紛紜。日本建筑史伊東忠太認為,中國人覺得直線不如曲線美,所以才選用凹曲屋面。這種說法,也同樣不能讓人信服。
越出墻體的屋檐和微翹的屋角,不只讓建筑更加美觀,還起到保護屋身的作用。實際上,這種屋檐和屋角向上微微翹起的做法,不僅是為了外觀的美觀,更重要的是符合實際生活的需要。
早期的中國建筑,屋身都是夯土筑就,后來才出現了磚墻和木制門窗等形制。由于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這些土墻、磚墻以及木制門窗很容易遭到腐蝕和損壞。
為了減少雨水對木柱、墻身的侵蝕,地保護屋身,降低屋身各部件的損壞速度,延長其使用壽命,古代的工匠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加大屋頂的出檐面積,使之伸出屋身之外。于是,便出現了古人所謂“飛檐翼角”的形制,靈動活潑,觀賞性和藝術性。同時,屋檐和屋角的起翹,也使得外面的光線能夠大限度地照進屋內,增強采光效果。不僅如此,隨著屋頂出檐面積的加大,屋檐下方就需要設有支撐的部件,于是,斗拱結構便應運而生了。由此可見,中國傳統建筑精妙的藝術設計,往往是與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聯系緊密。
飛檐翹角是中國古建筑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一道道曲線,盡顯自然之美。層層疊疊的飛檐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筑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檐角翹起的高低與長短會影響整個屋頂的美觀,正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們的審美能力,將飛檐翹角拿捏得恰到好處。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