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觀察古代建筑,我們會發現,許多古建筑的墻壁上、重點突出的部位、大門頂端、窗口頂端、進門的地方常常會做有小檐子,它們叫做“庇檐”。
庇檐的幾種類型:貼壁庇檐,只在墻壁的表面突出一個檐子,下部用簡單的斗拱,距門大約在30厘米左右;用丁頭拱挑出的庇檐,它比貼壁庇檐要傾出來些,但尺度并不大;垂柱,庇檐挑出更多,更有味道。像一個房子似的突出,但是立柱截去,即為垂蓮柱,這個效果更好,常常用在重要建筑上;立柱支撐的庇檐,這常用于大門或便于入口處,具有雨棚的效果。這種庇檐乃為貼墻,但是挑懸出來的尺度大,不可承受,所以增加兩根立柱來支撐它。也有的庇檐,在壁面下不做什么孔洞與門窗的部位,只做庇檐。這種純粹為了裝飾而做的庇檐,表示這塊壁面是重要的。
為什么要做庇檐?
裝飾作用:古建筑墻面簡單,增加小檐子可以用作裝飾,避免墻面太單調。小檐子在門窗的頂部,構成門楣、窗楣的效果,不但增加陰影效果,同時它與大的屋頂相互襯托,也顯得非常協調。
保護作用:因為壁面很平,要增加較長的庇檐,使壁面又多出一條檐子,這樣既可以將雨水引向墻面以外,以保護墻體、門、窗結構。庇檐在中國的南方為多,北方比較少,江南地區一些建筑上更多采用小庇檐,富有藝術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