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磚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石,自戰國沿用至今。秦始皇陵的條磚、明代長城的墁地青磚,均見證其工藝傳承。明代方磚規格達370×370×90毫米,既防雨水侵蝕,又顯莊重之美。
01、方磚基本介紹
方磚是中國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種磚型,其來歷可追溯至早期的建筑材料使用歷史。
起源時間
在中國,磚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初期。從戰國時期的建筑遺址中,已經發現條磚、方磚等類型,主要用于鋪地和砌壁面。然而,真正意義上大量使用方磚是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了修建宮殿、陵墓等,燒制和應用了大量的磚,包括方磚。
用途與發展
到了明代,方磚在長城修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明代長城所用的方磚一般為泥質,質地堅硬,規格尺寸多為370×370×90毫米,用于城墻、城臺、敵臺的頂面墁地以及室內外地面鋪墁,以防止雨水侵蝕。
其他應用
除了用于軍事建筑,方磚還廣泛應用于民用建筑中,如鋪設地面、砌墻等,其規格多樣,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定制。
02、方磚規格及制作方法
方磚規格多樣,清代“金磚”可達768×768×144mm,專用于宮殿墁地。其制作需經“踏泥、制坯、陰干、燒窯”四步,以《天工開物》所述“粘而不散,粉而不沙”為佳。
方磚的規格
現代的方磚規格多數沿用清代磚料的規格:360×360×60mm;400×400×60mm;420×420×55mm;470×470×60mm;500*500*60mm;550*550*60mm;640*640*96mm;704*704*112mm;768*768*144mm,其中邊長500mm以上的方磚也被稱作為金磚,多用于宮殿室內墁地。
制作方法
《天工開物》記述了造磚的過程:其用料“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經過“吸水滋土,人逐數牛錯趾,踏成稠泥”,再而“填滿木框之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轉而堅固之”,然后將磚坯陰干入窯、燒制。
03、方磚的鋪設
步驟一:放線與基準
以開間中心線為基準,確保首排方磚整塊對齊階沿,誤差處通過平移調整。
方磚鋪設時,先進行放線。先放出開間中心線,作為方磚鋪設的豎向基準線。再放一條與之垂直的十字線,檢查該線與房屋階沿內側是否平行,若有誤差,于誤差處量出一方磚的距離,將十字線平移至該處,作為方磚鋪設的橫向基準線,若無誤差,則可視階沿內側為橫向基準線。
方磚須坐中鋪設,將方磚中點對準開間中心線,沿房屋進深方向先鋪一排方磚,前面進口處須是整磚,以該排方磚為基準,向左右兩側鋪設。不是整磚的方磚鋪在左右兩側及后面。若放線時發現階沿內側與橫向基準線有誤差,則首塊方磚的內側要對準橫向基準線,將外側多余部分切去。以后鋪設每排方磚都是如此,使首排橫向方磚,肉眼看上去,都是整磚。
一般方磚鋪設均以磉石標高為基準,分段拉線鋪設。若發現個別石誤差較大,則以與該石相鄰的兩個磉石拉線作為基準線。若高于基準線,則按線鋪設,今后處理石面。若低于基準線,則鋪設時向磉石方向微度傾斜,或使方磚略高于石,之后處理方磚面。總之,所鋪方磚要與磉石面相平。
澆漿拍實
澆純水泥漿后反復拍打,使磚縫嚴直(縫寬2mm),并采用斜面處理增強密合度。
方磚鋪設多以澆漿鋪設。具體做法是:方磚按線鋪放后,用木槌輕輕拍打,要拍嚴拍實略高于標高基準線,然后將方磚揭下,墊層上澆上純水泥漿水,再將方磚放在原來的位置,放正放平,繼續拍打,使之與基準線相平。以上方法可重復進行多次,以便調整結合層高度,使所鋪方磚達到要求。按此方法將其余方磚逐塊鋪設,最后放上去拍打前,所鋪方磚與已鋪好的方磚相鄰的邊要披上油灰,并與相鄰方磚擠嚴擠緊,使磚縫顧直,縫寬一致,縫寬控制在2毫米左右,鏟去多余油灰,然后繼續拍打,拍打至四角平穩,與基準線及相鄰方磚相平為止。
關鍵要點
嚴選材料:磚面平整、對角線相等,避免縫寬不均。
標高控制:以磉石為基準,微調傾斜度確保平整。
后期打磨:油灰干透后補嵌縫隙,避免污染灰縫。
技術注意事項
(1)方磚鋪設,重在選料,所選方磚要表面平整,棱角完整,色澤均勻,大小一致,對角線相等。尤以對角線相等最為重要,否則很難鋪出橫平豎直、縫寬一致的效果。
(2)方磚要坐中鋪設,即方磚中線與房屋中線相一致,房屋前面方磚要整塊,不是整塊的方磚鋪在房屋兩側及后面。
(3)方磚面的標高以前、后階沿與石的標高為準,所鋪方磚要與其相平。
(4)為使鋪設后的方磚相鄰間更緊密,方磚的四邊要做斜面,與大面之間的角度小于 90°。
(5)鋪設完成后,須對表面進行清理、打磨,發現有空隙時,要補嵌后再予打磨,打磨工作須在油灰干透后進行,否則會污染灰縫,影響美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