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磚又稱御窯金磚,是中國傳統窯磚燒制業中的珍品。在古代是專門用于宮殿等重要建筑的一種優質鋪路磚。由于質地堅硬,和金屬一樣響亮,所以被稱為金磚。用一塊金磚來形容一個人,說明那個人很有錢。
明清以來,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成為宮廷建筑的特殊產物。在明朝永樂年間,明朝皇帝朱迪遷都北京并建造了紫禁城。在蘇州象山工匠的推薦下,陸慕磚窯得到了工部的青睞,決定“蘇州開磚,常州負責63戶窯戶”。因其品質優良,贏得了永樂皇帝的贊譽,窯子被命名為御窯。金磚是一塊兩英尺見方的磚;從故宮開始,這種特殊工藝制成的磚就一直是故宮的特產。在故宮所有重要的宮殿里,都鋪著這樣的磚。我們現在看到的太和殿的磚是清朝康熙年間砌的。至今,它們仍然光亮如新。太和殿共鋪設了4718塊金磚。
制磚是古代漢族傳統手工藝。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金磚產于蘇州之外。由于蘇州土質細膩,膠質豐富,可塑性強,用它制成的磚堅硬致密。而且蘇州靠近大運河,交通便利。水路可以直達北京通州。數百年來,其技術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據記載,光緒三十四年,江蘇蘇州余姚村有二十四個御灶,這一年停止了“金磚”。現在余姚村村民姚興民家里藏著一批“金磚”。其中兩塊是明代鄭德元年五月出窯的,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金磚”了。
古代工匠做金磚,要先選土,用的土要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所選土壤要露天放置一整年,其“土性”。然后泡水浸泡泥土,讓幾頭牛反復踩泥,去除泥團中的氣泡,最后練成密實的泥團。反復捶打后,將泥球放入模具中,蓋上平板,兩人踩在平板上,直至堅實。然后將磚陰干7個月以上再入窯燒制。燒制時,先用煙糠草熏一個月除去水分,再劈柴一個月,再燒全木一個月,最后燒松枝40天才出窯。出窯后要經過嚴格的檢驗。如果一批磚中有6塊磚達不到“敲有聲,碎無孔”的程度,則該批磚將被視為廢品,需要重新燒制。這樣從土到磚最多兩年。
金磚四國名稱的由來有三個版本。一種是金磚是蘇州造的,送到北京,所以是“北京磚”,后來演變成金磚。另一種說法是磚燒制后,質地極其堅硬,敲擊時會發出金屬的聲音。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明朝,一塊金磚值一兩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