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墻,古時還有垣、壁、墉、堵等別稱,既可劃分界限,又可防護守衛。中國墻多,已成為中國建筑的一大特征。有守衛國家的長城,有圍護一座城市的城墻,有圍合于不同建筑物外的墻體,還有相對獨立自在的墻(影壁),等等。中國歷代所建城墻數量眾多,為世界之巔,而在這些城墻中,南京的明代城墻非常長,為33.7公里;北京的明長城周長32.8公里,居第二;至今保存非常完好的當屬西安明城墻,約13.7公里。
城墻是將土夯實筑成的,也就是用當地黃土和黑土,一層一層地夯筑,每一層夯筑到15厘米的厚度,這就叫作“夯層”,按層打夯,每層都夯得很緊。用土做城墻是十分堅固的、耐久的,它的防御性很強。為了使城墻堅固耐久,人們特意不將城墻的墻面做成垂直,而是上部墻面向內收起成為“側腳”。這樣,城墻墻體十分穩固,不容易倒塌。城墻的厚度,一般下部為4米,上部為3.5米,高度為7至10米。幾乎每座城墻都是這樣做的。到了明代,國勢發達,經濟繁榮,用燒制出來的磚砌城墻漸漸普遍。對各地城墻外皮進行包磚處理,即成為磚城墻。修筑城墻的工程相當浩大,主要是土工工程量大。例如取土、拉土、運土,把土運到墻上,而且經過夯打。在夯土筑城的城門與角樓處將城墻寬度放寬,在其下部做一個券洞(筒券),上部繼續夯土,墻的頂面用磚平鋪,然后立柱,修建一層房屋,這就是城樓了。其實城樓不只是一個標志,從遠處看到突出的城樓,便知城之位置。同時,它也是一種防御性設施,既可以觀察敵人,又可以射箭,因為里面有洞眼。
城墻墻體寬大,而且有7至8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當大的。磚城墻也就是在夯土城墻的兩面包上一層大磚,即城磚。城磚比房屋用的磚塊尺度寬且長,用白灰漿砌筑。凡是磚砌的城墻,其表皮用磚,基座都用石條砌筑,石條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1米,有的地方2米,在石條的頂部再砌磚墻墻體,砌到一定高度時再做垛口、墻眼。如果燒制的墻磚質量不佳,土里含大量堿的成分,一遇到潮濕或水泡,磚塊就會返堿而成為粉狀。在這些部位,當刮風時,地上的土吹起,存入磚槽中,易生長樹木。例如,北京城墻、南京城墻及山西等各地縣城的城墻都生長許多樹,由小到大,由細到粗,盤根錯節,伸入城墻墻體之中。這樣一來,雖然給全城帶來一種古老的氣氛,但也對城墻的墻體破壞很大,使墻體磚塊外漲,影響城磚的平坦。這種情況極為普遍。至于城墻的基礎、臺基則全部用石材,這樣可以防濕。有的縣城在建設時,為減輕對石塊的搬運力,用石磙拉入城墻墊底,例如河南??h古城、舞陽縣古城在當年修建城墻時都是這樣做的。
中國的民居,每組房屋分散,不能成為一個組群,而是用墻或房屋來包圍成為“院”。這種設計在建成之后,效果非常好,既安靜又獨立,各家居住互不干擾。院墻即外圍墻,做得堅固耐久,且墻體高,從外部看不見里邊,既防止小偷、壞人闖入,又不能望穿,這樣,人們才能安寧居住。此外,兵營有營房圍墻,會館則有會館的圍墻,清代皇室有紫禁城之高墻,在園林中則做漏墻、空墻。一座墻壁,在墻身部位設計孔洞,有各式形狀,如瓶形、桃形、圓形、方形、六角形、菱形等,這樣的墻又起到隔擋的作用,還有互相觀賞的用途,又隔又擋十分巧妙。另外,萬里長城的城墻,又高大,又厚重,又彎曲,又有直壁,工程浩大、氣勢磅礴。這是很大的防御性的墻壁,使敵人不能越城墻進入中原。從材料上看,中國的墻以土、木、磚、石為主。土墻,即夯土墻,十分普遍,從鄉村到城池,全都用夯土,就地取材,相當堅固,耐久性強。
木墻,是用木板做墻壁,這在林區一般只用于一時,因為它不能耐久。磚墻,自從明嘉靖年間,國勢強大,對全國的土城兩面包上磚,因此磚墻的發展十分普遍,目前在中國所看到的城墻(磚墻)都是明代包砌成磚墻的。石墻,在石料可以供應的情況下,一般都大量采用石墻。從一般民間住宅的墻壁到萬里長城,都有用石砌墻的。做石墻有幾種方式:一是用塊石砌筑;二是亂石砌的(虎皮墻);三是大型石條干砌。無論用什么材料,凡是有墻就都有院子,院墻根據院子的情況,因其大小不同而規格各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