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建筑中,一般是用瓦來防水。瓦是用泥土做坯子然后焙燒,燒成澆水之后變為灰色。瓦是從西周時期開始出現的,到現在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在陜西周原地區出土的瓦有筒瓦,有板瓦,瓦上還帶有瓦釘,是拴繩用的,以固定瓦。
從那時就流傳下來各種式樣的瓦。瓦在開始的時候比較大,到后來瓦塊逐漸縮小,也就是由大塊變為小塊。到后期,瓦中又發現筒瓦、長筒瓦、小瓦,一直到明清時代的小青瓦,即青灰色小瓦,也就是現在還能看到的一些老房屋上用的。
小青瓦長20厘米,寬15厘米,厚度有1厘米,從南方到北方所用的瓦都是這樣。中國的小青瓦是古代建筑上的重要材料,除了個別的地區由于習慣與經濟實力不行而用草屋頂之外,從城市到鄉村的房屋多采用它。南方用小青瓦時,屋頂用扁的木條做檁子,將瓦搭在檁條空當處,然后再用小青瓦一仰一合地鋪蓋,這種房屋不需防寒,不用灰泥,所以屋頂瓦面上不能上人,否則將瓦踩壞,瓦塊會落下。北方瓦屋面是將小青瓦鋪在泥的背上,也用一仰一合的做法。
合瓦在北方單獨燒制圓筒形,直徑較短,將它扣在仰瓦的接縫處以防雨水,再用灰泥抹縫隙,十分緊固。東北地區不能用筒瓦,因為冬日寒冷雪大,易于凍冰,灰泥易于酥化,對建筑的影響極大,所以那些地方都用小青瓦面,全部用仰瓦的方式,這樣,在屋頂瓦面上不會出現凍冰現象,使房屋保持長久。這也反映了瓦面做法是與當地氣候相結合的。在皇宮、廟宇、寺院等的房屋多采用琉璃瓦,琉璃瓦有明麗的光澤與色彩。
中國古代建筑房屋的屋頂都做得很厚,既防寒又防熱,最主要的是防雨。“秦磚漢瓦”這個詞,聽起來雖然與建筑有關,但它其實本源于金石學。根據考古發現,西周時已有瓦,東周時已有磚,所謂“秦磚漢瓦”絕不是說秦始有磚而漢始有瓦。從金石學的角度來看,“秦磚漢瓦”指的是秦代的畫像磚和漢代的瓦。磚瓦的出現雖早于秦漢,但秦漢兩代的磚瓦,因其上多刻有文字和圖案而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也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