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筑做屋頂是十分普遍的,總體來看,做平頂房屋還是比較少的。屋頂在屋子的墻壁上高出來,主要是用屋架來支頂。屋架分為三種不同的式樣,即北方的房屋以梁柱式屋架為結構體,南方的房屋則用穿斗式屋架為主,也有的地方用混合式。
中國房屋的屋架坡度在35至45度,一般都是這個標準,不像美國房屋的屋頂坡度由20至70度不等。無論哪一種屋架式樣,都在屋架之頂用檁木順搭,檁木上掛椽子,一般檁木直徑比較大,在6至10厘米。在檁木上釘屋面板、望板,板子厚度有2至5厘米,板上抹大泥,泥土厚度為15至35厘米,有的房屋做45厘米,泥上再鋪瓦。屋頂轉角部位及頂部折角部位則要做屋脊,都用青瓦,嚴絲合縫,以抗雨水。這是屋頂的基本構造方式。至于檐部,分為挑檐、防火檐兩種式樣:挑檐,將椽木加長,向外伸出,伸出多少要根據設計決定;防火檐,即將椽木不伸出外墻口面,用磚砌疊梁式,逐層向外伸出,全與屋頂交合于一起,把木梁椽木等包于內部,這種防火檐的防火效果非常好。
屋頂用瓦,在當時是進步的、文明的、普遍的做法。還有在山區、林區的一些房屋,采用木板瓦,即方形木板,一塊搭一塊,用以防雨。吉林長白山井干式房屋的瓦就是這個樣子。有的山區石片特別多,所以蓋房子即用石片作瓦,這就更堅固、耐久,更防雨水了。
中國的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體,于是柱網林立,為了使大空間內部沒有柱子或減少立柱,也想盡了辦法,實行減柱法,創造移柱法,用大額的架空方式、勾連塔結構等進行試驗,仍然解決不了,所以又采用大穹隆,才能做出大的空間。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質密實,堅固異常,人們常常做出直徑比較大的穹隆構成大的空間。又如,在吐魯番唐高昌故城有一處非常大的土穹隆,直徑為16米,全部用土做成,非常壯觀。再如,香妃瑪扎也是一個地上穹隆,用土做成。其他如伊斯蘭教清真寺及瑪扎也做比較大的穹隆頂。
除此之外,還有土窯洞,也做出大的直徑筒券頂、穹隆頂。如在甘肅省隴東地區靈臺縣的土窯洞為人工挖出來的,內部可以放置300輛三輪車,大約有1500平方米。制作穹隆頂始于漢代。有人說穹隆頂是從西方傳來的,其實不然,中國人很早以前就會做,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建筑方面,西方人會做的,東方人也會做,并非什么都是學西方的,有很多方面是東西方不約而同產生的。因為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維方式有相同的方面,從不懂到懂,從不會用到會用,從不會做到會做,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代建筑用鋼架或鋼筋混凝土建造出大的穹隆頂,大薄殼體,都是受到古代大型穹隆頂的啟發,逐步發展與建造而成的。
中國南方的建筑設計更加合理,不僅做工精細,施工質量也高。還常常在公共的廟宇、佛寺、園林廳堂中做出重頂,一層是軒頂,另一層是屋頂。例如,一座廳堂,前廊子從下向上看,是斜檐頂,不美觀,沒有藝術性,所以下邊都加一層軒頂,屋內各間也如此。北方的殿宇按間計算,3間或5間。一般南方的房屋廊子都要起一個名,叫“某某軒”。
這樣,從殿宇內部向上看去,一軒接一軒非常對稱、整齊,特別是屋架的排列,都是一樣的,上部梁架之草架也都是一樣的。
軒,按江蘇蘇州的叫法有“廳軒”“抬頭軒”“廊軒”“鶴脛軒”“船篷軒”“副檐軒”“三界回頂軒”等。做軒還有一個優點,凡是軒廳內部的梁架均用好料,精工細做,都是徹上明造,人們抬頭就可以望見,所以必須要好看、美觀。軒頂上的梁架即為“草架”,人們看不見,可以不用好料也不必雕刻,只起到架起屋頂、防雨防水的功能,所以稱為“草架”。在草架頂部做望磚、鋪瓦,這是正規的做法。這種軒頂,一般用于南方的木構殿閣,尤其是在蘇州、杭州等地非常普遍,但是在北方沒有這種軒頂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