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種是標志性的牌樓。它們多設置在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筑群的前面,作為這組建筑的一個標志,所以多立于建筑群主要大門的正前方。如果道路是橫穿大門前面,則在大路的左右各立一牌樓,沈陽故宮大清門前馬路的兩邊就立著兩座木牌樓作為故宮范圍的標志。
第二種是紀念性牌樓。古代為了紀念一件事或者某個人,往往在當地建立牌樓,將人名及其事跡刻在牌樓上。安徽歙(shè)縣中心有一座“許國牌坊”,建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這是紀念當地人許國的,他中了進士后,當了 20 多年的官,并且在云南打仗立了戰功,被晉升為武英殿大學士,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在其家鄉樹立了牌樓。四川云陽縣有一座石牌樓,是紀念當地一位婦女的,她 17 歲嫁人,28 歲死了丈夫,獨自侍奉公婆,并將子女撫養成人,被譽為節孝雙全,為此專門立了牌樓并將她的事跡刻于牌樓正中的華板上。類似這種宣揚效忠朝廷、節孝雙全的紀念性牌樓在全國各地為數甚多,在歙縣唐樾(yuè)一個村里就一連立了七座之多,形成了一個牌樓系列。
第三種是大門式牌樓。前面講到的標志性牌樓,由于它們處于建筑群的最前面,故也起到大門的作用,但它們是獨立地存在,柱子中間也不安門扇,所以還不能稱為真正的大門。現在講的大門式牌樓是真正屬于建筑群的一種院門,它們左右連著圍墻,柱間有門扇,只不過又具有牌樓的形式。頤和園內的仁壽門,山東曲阜孔廟的欞星門都屬這種類型。在四川峨眉山還可以見到用牌樓當橋上門的,這種形式大大地加強了橋的表現力。
第四種是裝飾性的牌樓。這種形式在古代店鋪上見得最多,它們既不是獨立的標志,也不是大門,而是貼在店鋪門臉上的一種裝飾。這種牌樓都在鋪面前立柱,柱上橫枋多高出店面屋頂,用沖天柱的形式,在牌樓上可以懸掛各種店鋪的招牌。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祠堂、寺廟的大門上,還可以見到一種牌樓式的門臉,大多用磚砌或粉刷造出牌樓的形式,貼在大門的左右和上方墻上,成為大門的一種裝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