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造房屋以木結構為主體,木結構也能蓋數層,但因木結構構造不堅固,到一定的時間房屋即腐爛,因而用木結構來建造樓房十分不易。公共建筑為什么極少建成高樓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承重構件。例如,古代建造佛塔、文峰塔等高層建筑時,因為其平面的面積小,間距承重最多是6至8米,這樣間距一方面可以用木梁來承重;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磚做承重層。又如,八角疊梁井、六角或八角攢尖頂、筒券頂、穹隆式,用這些方法來解決樓板承重問題,可以建造多層,其高度甚至可以達到13層,有70至85米,但只能在小面積的情況下才能蓋出多層建筑。如果是建造一所較大的空間,或者大跨度的建筑,是辦不到的,主要是沒有承重梁材,中國早年承重材料沒有過關,就不可能建設大面積的高層建筑。如果早年就有鋼筋混凝土之類的梁的話,很早就建高樓大廈了。
因此,中國古代不建高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大跨度的材料,至于地震,并非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結構建筑為主流向前發展的,但建筑過程中并不全部使用木材,而只在其中的木構架(柱、梁柱、屋頂以及門窗用木材)上使用,還要大量地用到磚墻,構成磚木結合的建筑。一座房屋也不是全部用木板做成的,內外墻壁用木板是很少的,其中只有內部隔墻用木板,其他各種墻面全部用磚做。中國的民間居住房屋之所以不單獨用木板材料來做,是因為使用木板做房屋不防寒、不防熱、不堅固,易于腐爛——用木板做房屋只是一時之計,不會建成永久性建筑。
中國的民間居住房屋之所以不單獨用木板材料來做,是因為使用木板做房屋不防寒、不防熱、不堅固,易于腐爛——用木板做房屋只是一時之計,不會建成永久性建筑。
清朝末期,因為吉林地區有長白山原始森林,所以在建筑房屋時常常用木板,如木板大門、木板雨搭、木板影壁、木板外圍院墻、木板廊子,甚至大街上的臭水溝(下水道)等也是用木板做的,成為“木板世界”。結果這些為一時之需而搭建的房屋,不到三十年全部腐爛,歪斜倒塌,所以到后來全部拆除了。用木板做房屋是經不起大自然的風霜雨雪的侵襲的。
此外,還有一些小建筑也是用木板做的,如大房屋的一些附屬建筑,農村里的小倉庫,為了臨時應用,都用木板做成小屋。長江以南的民居建筑,盡量不砌磚墻,而用木板外墻,但是只限定在前檐部位。前檐之裝修全用木板,表面用木板做成許多花紋。古代佛寺、廟宇等一些建筑,在前檐部位也用木板做成木裝修,如障日板以及大片的木板裝修。障日板就是將木板板縫對接,在板縫之處再壓上一個木板,既擋縫,又堅固美觀,這種做法在大佛殿前檐部位可大面積使用。此外,在門窗上部及門窗之兩旁,也用木板來作為隔擋壁體,用北方官話講就是“高照眼籠板”。在佛殿及廟宇里的佛像、神龕及比較大型的木建筑都使用木板,唐宋以來十分流行而普遍。北宋建筑專著《營造法式》中,把這種房屋稱為“佛道小帳”,實際上就是木板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