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使房屋防潮,這是在建造房屋時要考慮的一個大問題。因為一座房屋過于潮濕,人們居住時會極不舒適。過去,造房時十分注意地下水,唯恐地下水位高,房屋易于潮濕,因此在建筑房屋時都尋找高爽之地,不可在地下水位高處造房。而這僅僅是尋找、躲避,還不是一種積極有效的處理方法。
中國各地方為解決房屋防潮問題都想盡辦法,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若先做地面,地面與地下直接接觸,易于吸水,當做房屋地基時,地槽挖開土之后,為防止落雨水,加緊施工,或在地面上部架起一個臨時性棚子,以防雨水落入;土層打夯打緊固之后,用石塊兩度打夯打實,使之牢固,在石縫中灌入水泥白灰漿,以期固定,然后鋪防潮油氈,再涂以白灰層。另外,古建筑中的木柱,在柱下有柱礎石,可防止水浸入柱中。若砌外墻,在木柱處做八字柱門防潮通風,或者對木柱安裝一個砌雕透龍的花片,用以給木柱通風,否則木柱易于腐朽;屋檐之下,則用磚石塊砌出斜坡,名為“返水”,以防雨水流入墻基。一所房屋的各個方向都得進行防水防潮處理,這樣才居之干爽舒適。
地面防潮,應當做灰土地面,即夯筑灰土層,表面拌細白灰、青灰混合砂漿,干涸之后相當堅固,這樣可以防止潮氣上升,外墻防潮也如此法。中國的“三七灰土”,即最佳的石灰和土的體積比為3∶7,用青灰漿砸平之后十分防潮。在北京地區有一種煤礦,出產青灰料,用水混合,合灰之后系一種具有黏性的灰漿,在平頂處、在大面積或縫隙處涂抹,待干涸之后可以防水。它的特征是,第一色調美觀;第二有一種黏著力,是一種防水防潮的好材料。
外墻壁防潮,應在外墻壁之下半部,從地基地面上1.2米處,用石塊砌筑,這一段石壁墻即等于防水防潮墻壁,地下水不會滲透。如果做磚墻壁,則從地基開始砌磚一直砌到屋檐檐口,那么將常常發生墻壁的下半部被地下水浸潤濕透,逐步地粉蝕磚墻壁體。人們居住的房屋內,部分墻壁是潮濕的,當陰天下雨之后墻壁更濕,使屋內裱糊的壁紙全部脫落下來。同時磚壁長期潮濕,磚壁返堿,變成粉末,不要幾年,房屋即有倒塌的危險。在中國,無論大西北還是江南,凡是舊日建造的磚壁住宅有60%以上都存在著這個問題。這歸咎于一點:當初建造房屋時,沒有注意房屋的防水與防潮的問題。
在建造房屋時,大面積的地基、房場(即房基)要選取高處、向陽、地下水深的位置。中國的古代建筑為何有“高臺榭,美宮室”之稱呢?那就是造房子,要在地基上下功夫,多花錢做好地基,往往要選擇一個比較高的土臺上建屋,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房屋分三段式,即地基、屋身、屋頂,其中臺基即用土墊起來或用天然土臺子使之加高,其目的即在于防水與防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