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地區傳統的制磚工藝與明《天工開物》所記錄的制磚做法十分相近,其制作工序主要包括:選土、熟化、制坯、晾坯、燒造等步驟。
一、選土
廣府地區制磚選土的記載有:如東漢時期的廣州漢墓,制磚選土為近郊的山崗土;南漢時期的劉巖在廣州建王府,制磚選取的是廣州外圍河道的岸邊灘泥;而到了 19 世紀末,東莞縣中堂鎮的麥洲島小工商業者,則選用香蕉田的泥土以產磚。由此可見廣府地區制磚選土也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為上”為準則。
二、熟化
“用牛踐蹈之,使黏韌” ?泥土挖出來之后,要經過利用牛的牲畜反復的踐踏,或者是由人用腳多次的踩踏,使其變得稠而均勻。這個過程稱為土料的“熟化”。熟化環節為制坯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原理為:剛挖出來的土,土質為沉積的狀態,各性相異及氣泡較多,含水率也不完全均勻。經過反復的踐踏,使土料完全的熟化,各部分的含水率達到均勻,呈現出相同性的形態,以保證磚坯制作晾干后的質地密實。
三、制坯
“乃以木模,范之成磚瓦狀”。制坯的過程主要包括:沙模、團泥、填泥進模、割除多余的泥料、割除面的修補,以及脫模等環節。
沙模:即將細沙粒灑在模具上,以形成一層薄薄的沙粒膜,以便于后期的脫模。
團泥:為熟化土料的最后步驟,主要是在經過踐踏后靜放的泥料中,取出適量泥料,然后摔打成方體形狀,以利于下一步的填泥進模。
填泥進模:主要是使團泥后的泥料完全的填充到模內,以防止填充過程中,泥料與模之間留有氣泡。
割除多余的泥料,以及割除面的修補兩個環節都是為了保證磚坯的方正、整齊、統一。最后進行脫模,完成制坯以待晾坯。
四、晾坯
晾坯的環節主要包括:起坯、校坯、碼坯,以及晾坯等環節。
泥料脫模后,由于質地較軟,容易產生變形。所以在其具有一定的硬度,而尚未達到完全硬化的時候,要進行坯體的校正。然后進行碼放坯料,要保證間隔的充足,以利于通風及水分的蒸發。晾坯的過程中,還要防止磚坯由于陽光的曝曬而出現開裂。因而碼坯之后,常用洇濕的稻草覆蓋,以達到保護的效果。直至最后磚坯晾干、涼透。
五、燒造
燒造的環節主要包括:裝窯、封窯、燒火、窨水、晾窯及出窯等環節。此環節為整個制磚過程中,技術性很強的一道工序,多為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擔當負責。裝窯要求磚坯之間的間隔適當,以利于通風及跑煙。燒窯則需要負責的老師傅根據自身的經驗來判斷燒造的時間,火候不夠或者是過火,都會導致成磚質量的下降。
結語:經過層層工序精心歷煉出來的青磚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歷史的沉淀,即使是在現代科技發達的工業社會各種告訴發達的制造業給傳統工藝帶來巨大沖擊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可喜之處這一傳統文化及制作工藝被很多有識之士發現、發揚傳統血脈繼續在現代社會中延續,相信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會認識到這一傳統工藝的價值,會把這一工藝更加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