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古青磚闡述中國傳統建筑歷經數千年獨立未輟的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風格、成就輝煌的體系。不同的建筑流派以其歷史與文化積淀書寫著各自的故事。它們或,或恬靜,或威嚴。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傳統建筑,去傾聽古老文化的聲音,感受大國歷史的厚重。
青磚黛瓦藏不住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雖是湯顯祖不為功名利祿求人,清高品格的自嘲,如今卻成了一份對徽州的撩人初印象。
雪白的墻壁,青黑的瓦。當你踏足徽州古老而滄桑的尋常巷陌,目之所及的“小橋流水桃源家,粉墻黛瓦馬頭墻”即便不懂建筑,也會被這些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筑所折服。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重要的流派之一,徽州以山地及丘陵居多,建筑多落座于山水間,是當之無愧的自然之宅。正所謂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 ”,所以徽州民居建筑的選址和設計體現出依山傍水 , 隨坡就勢的格局 。其顯著特點是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布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房屋群落達到了與環境巧妙結合的意境 ,青山綠水處,如此的純粹而不染纖塵。
錯落有致的馬頭墻
徽派建筑靈活多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墻、小青瓦、白粉壁有特色。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是指高出兩邊山墻墻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
高高的馬頭墻,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又名封火墻、防火墻。馬頭墻的“馬頭”寓意深刻,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視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無宅不雕花
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石雕、木雕、磚雕三種的簡稱。徽州古建素有“無宅不雕花”的美譽,凡有建筑處,都可看到匠師的三雕藝術。徽州三雕的裝飾是門樓、門罩、窗臺、窗罩、梁柱、額枋等。內容主要為民間傳說、戲文故事、花鳥瑞獸、龍獅馬鹿、名勝風光、民情風俗、漁樵耕讀、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圖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為浮雕,雜有透雕、圓雕、線雕與多種技法的并用。
磚雕是徽州盛產質地堅細的青灰磚上經過的雕鏤而形成的建筑裝飾,廣泛用于的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屋瓴等處,使建筑物顯得典雅、莊重。
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蟲魚,有寫實的具象的,有寫意的、變形抽象的,可以說無所不包。與磚雕和石雕相比,木雕顯得更,房子每一個角落都能讓人嘆為觀止。
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于古樸大方,充分顯示了古代徽州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
古往今來,安徽文化自成一派,徽商、徽雕、徽劇、徽菜、徽派建筑、新安藝術,每一宗都源遠流長。徽派建筑的美學,是古徽州的人文環境與優美的自然風光融合的藝術結晶,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磚黛瓦,故景如舊。徽派古建一佇千年,記錄著斑駁滄桑的歲月,寄托著徽州文化的血脈,更承載著難以割舍的鄉情。每一面墻、每一道檐口、每一列梁架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筑的經典,更彰顯著“徽匠”對故土的眷戀、對技藝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