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構件——雀替
點擊量:262時間:2023/9/16 9:06:51
一、何為雀替
梁思成曾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立面結構做過這樣的總結:“中國的建筑在立體布局上明顯地分為三個主要部分:(一)臺基,(二)墻柱構架,(三)屋頂。任何地方,建于任何年代,屬于何種作用,規模無論細小或雄偉,莫不全具此三部...”。
北寧喻皓在《木經》上也提出過“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為上分,地以上為中分,階為下分”。
這就是中國古建筑的“三分說”。
古代建筑上這三個部分,最早從敦煌壁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屋身”作為建筑立面的視覺核心,在整個建筑的裝飾系統里是重要的。建筑的屋身(墻體、柱子)上,往往會進行大量的雕刻和繪畫裝飾。
而中國的古代建筑,重要的視覺焦點往往是在屋頂,華麗的部分也是屋頂。同時中國古建筑的屋身外面,往往有一圈“副階周匝”,也就是在屋身外面還有一圈圍廊,屋身和墻體會隱沒在這一圈圍廊里,也就是脫離了視覺焦點而“虛化”了。
而在虛化了的墻身部分,起到裝飾性作用的,除了柱子和畫滿彩畫的闌額,還有一種建筑構件,既承擔起重要的結構作用,又具體極強的裝飾作用。
那就是“雀替”。
走近一幢或華麗或大氣或精致的古建筑時,梁枋與柱子的交界處,可能會看到兩個如下形狀的東西:在明清建筑中,這兩個默默無聞的拱衛著梁枋的小家伙叫做“雀替”。
雀替用于大式建筑外檐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
雀替在清代的別名較多,如“雀替”“插角”“托木”“牛腿”等。雀替是一種成熟較晚的構件。
雀替原為兩側連作,卡入柱中的構件,起承托額(檐)枋,增加額(檐)枋榫部的抗剪能力,拉結額枋并減小枋間跨度的作用。清代雀替兩側分作,做半榫插入柱子,另一端則釘在額枋底部,并在表面雕刻花紋,這使雀替從力學構件發展成為純粹的裝飾構件。用于進深方向單步梁、雙步梁或其他梁下的被稱為“替木”,與雀替有所不同。
清代雀替長為凈面寬(面寬減1柱徑)的14,高同上面承托的枋類構件,厚度為檐柱徑的3/10,其下的斗拱長為1/2瓜拱,高2斗口,厚同雀替。
二、雀替的起源
講到這里要提一下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在柱頭部分的不同演變。
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形式多變,多利克、愛奧尼、科林斯、塔斯干等柱式都有自己獨特的柱頭樣式,但發展到最后,柱頭部分并沒有發生過“質”的變化。而中國建筑的柱頭,經過演變,發展出了“斗拱”和“雀替”這兩種獨立的構件。早期的雀替仍然帶有柱頭,雀替也是比較狹長的形狀。直到柱頭消失后,形狀才更加寬厚。
雀替是中國古建筑的特色構件之一。指置于梁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減少梁與柱相接處的向下剪力;防止橫豎構材間的角度之傾斜。其制作材料由該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決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它的雛形在北魏就已經存在,而到宋代還只是一根托闌額的拱形橫木,還沒有正式成為重要構件。宋代稱“角替”,
“雀替”這種構件,最早起源于北魏,卻一直到明清才發展起來,成為中國建筑上重要的裝飾部分。當然,中國建筑上,只有裝飾作用沒用實際意義的構件并不多見,即便是屋檐上的脊獸這么強的裝飾意義,也是有實際作用的(脊獸實際上就是瓦釘帽演變而成的)。
本文是洛陽倍頓建材有限公司收集整理 ,轉載時請務必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出處
地 址:http://www.fengong8.com/wap/newShow.aspx?xwxq=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