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建筑中有升起、卷剎、側腳、弧身及傾壁等,都是中國古建筑的幾項特殊做法,也可以說是特征或手法之一。
升起。平直的檐子過于呆板、死硬,看起來不舒服,因此,在設計與施工外檐部位時,就使兩端向上挑出少許,使平直的檐子出現一種曲線。這樣一來使人們觀之有一種柔和的感覺,這叫“檐子升起”“檐角升起”,也叫“檐口升起”。卷剎。將圓而平的柱頭棱角砍去,成為圓和的形狀,也叫作“剎柱頭”。當木柱要做成梭柱時,也做出圓和的卷剎,這個部位叫作“柱頭卷剎”。
側腳。一座房屋的墻壁,砌成由下向上的直線,叫“直壁”,直壁過高,感覺不穩定,所以做成向內傾斜的斜坡,給人十分穩定的感覺。這種穩定的斜壁就叫“側腳”。
弧身。一座房屋,如三間或五開間,前端外壁(外檐)應該是直線的,如做“弧身式樣”時,就出現如同前邊直線改為曲線。這一樣式的做法始于唐代,流傳到明代。今天在新的公共建筑大樓中常常出現“弧身式樣”,大家不了解它的來歷,說是仿效西方摩登式樣,其實不然,中國一千多年前,就已在建筑上運用了這種手法。
傾壁。中國古代房屋常常將一個直壁體做成向外傾斜的壁面,這是一種表現手法,使呆板的建筑有所變化。但是,傾壁的傾斜角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為15至20度,不然墻壁會倒塌的。這樣做法給人一種體形的變化,看起來也很舒服。這種做法從漢代開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各個時期的建筑上常常出現。我們應不忘祖業,把它總結出來并在新的建筑上應用,既要表現時代性,又要體現中華民族的建筑特色,從而達到二者的完美結合。試觀今天外國新建筑中也常常出現這一手法,這也許是人們的共識,也可能是仿效中國的。
除此之外,還有后部處理方法,但沒有確切的詞語表示,有物件而沒有名稱。這個問題在調查古建筑時也常常出現,主要的是古代建筑專業書甚少,當時不能一一記錄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