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建筑向來以木結構為主,房屋用立柱支撐,木構架承重力強。“立柱頂千斤”,說明中國古代建筑的“柱”十分重要,立柱是承梁,同時也是支撐梁枋,使梁柱不倒塌下來。立柱也是分間的標志,因位置不同而名稱各異。最前排的為“廊柱”,外檐的叫“檐柱”或“前檐柱”,后面的叫“后檐柱”,中間的叫“金柱”,圍成一圈的叫“前槽金柱”,后部的叫“后槽金柱”,梁架上的叫“瓜柱”“短柱”或“矮柱”。木料不足時,用零碎材料拼合組成的叫“拼幫柱”。帶棱的叫“瓜楞柱”,圓的叫“圓柱”,方的叫“方柱”,還有八角柱、小抹角柱、雙柱等。梭柱即上下細中間粗,直柱中間分段,有蓮花朵的叫作“蓮節柱”,上細下粗叫“大收分柱”,柱頭很圓的叫作“卷剎柱”,式樣不同,其名稱也不同。
每一根立柱都用于每間房屋的四角,一間房屋4根立柱,如果3間房屋就有8根立柱,如果3間房屋進深也做3間,這就有16根立柱,柱是按間的尺度設立的。
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木結構中必然要做柱,柱子再承擔梁,被稱為梁柱式結構體系。中國的南方用穿斗式梁架結構,這種做法也用柱,在柱子與柱子之間進行橫向穿插,南方的房屋用柱則更多。
1間房4根立柱,從一般房屋來看,若建5間房間,至少需要12根立柱。如果這間房子進深大,中間再加一排柱時,就有18根立柱。再加大進深,中間還得加一排立柱,這叫“前槽柱”“后槽柱”,這樣房子可以達到24根立柱。如果這座房屋很重要,前面還要加廊子(前廊),這時就要達到30根立柱。由于古代沒有承重材料,蓋房子必須要加立柱,否則房屋是蓋不起來的。在浙江東陽縣有一家房屋蓋的間數多,立柱多達1000根,主人自己標榜,這住宅房屋面積大,號稱“千柱落地宅”。按1000根立柱算,500間房就要1200根立柱,所以這家的房屋可多達500間。在大型佛寺里,如果建造100間大經堂,就要400根立柱,所以說中國的古代建筑柱子是相當多的。一根立柱,基本是一棵大樹,蓋100間房子就需要400棵大樹。
在一些古代建筑中,柱子有時也被賦予一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定的象征性手法表現出來。比如,明、清兩代祭祈天地的天壇,在其主體建筑——祈年殿里,分布著3層柱網,中央承托屋頂的4根金龍木柱象征著一年的四季,支撐中層屋檐的12根金柱象征著一年的十二個月,支撐底層屋檐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個時辰,金柱和檐柱加在一起又象征著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類似的表現手法,在別的地方同樣可以看到。
那么,柱子是否可以減少?由于在當時社會中沒有大跨度的承重梁材,立柱當然是不能減少的,如果一旦減去立柱,房屋就建立不起來了。元代在建筑上進行了改革與創造。因為一個建筑空間,柱子林立的話影響視線,如何將大雄寶殿內部的柱子減掉,這是一個大問題。后來,工匠們用大額或橫向架上大額,大額即“大梁”,軀干粗大,也就是用幾棵大樹干材連接起來,把它架在立柱之上,再將中間的一些立柱減掉,由此產生了“減柱法”。但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若是5間屋,只能減去4根柱,否則就很危險了。匠師們還采用“移柱法”,用大額架上之后,有些柱子因為遮擋視線,就不立在原來的位置上,而是將柱子移到附近,這樣可以靈活一些,無論怎樣改造,沒有大跨度的承重梁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什么是大跨度的承重梁呢?那就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大過梁,有它才可以不要柱,構成大的空間,在古代以木材為結構方式,想什么辦法也不可能構成大的內部空間。元代雖然出現了大額式結構法以及減柱或移柱法,但最后還是無濟于事,也不可能得到大的發展,減柱與移柱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梁架結構中,如果沒有大額承擔重量,對于移柱和減柱都不可能實現。由于大額也不能做得過分粗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移柱與減柱一直不能得到大的發展。
圓柱、直柱、方柱、八角柱、小抹角柱、大收分柱、纏龍柱、蓮節柱、梭柱、瓜楞柱、拼幫柱、束竹柱、都柱、雙柱、垂蓮柱、吊柱、半截柱、懸空柱等,都是中國古建筑中常用的柱子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