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建筑如民屋大門、樓閣、寺院、廟宇等,在其重點突出的部位,如墻壁上、大門之頂端、窗口之頂端、進門的地方,常常使用小檐子,專業術語叫作“庇檐”。
做庇檐的目的有二:
第一,可以使建筑的外觀增加裝飾之美感。增加裝飾是由于光平的墻面太單調,沒有陰影,沒有什么突出的東西,所以在門窗的頂部,構成門楣、窗楣的效果,不但增加陰影效果,同時它與大的屋頂十分調和。
第二,因為壁面很平,如果增加較長的庇檐,使壁面又多出一條檐子,就既可以將雨水引向墻面以外,以保護墻體、門、窗結構,又比較有趣味,從繪畫的角度來欣賞它是很有味道的。而且它又有下檐及重檐的效果——其實它不是重檐,更非下檐。中國江南地區一些建筑上更多采用小庇檐,既顯得壯觀,又可增強藝術性。我們平時所說的在一所建筑上做的“庇檐”“小庇檐”“門罩”,其實指的都是一類東西。
庇檐分為幾種做法:
第一種為貼壁庇檐,只在墻壁的表面突出一個檐子,下部用簡單的斗拱,距門大約在30厘米。
第二種為用丁頭拱挑出的庇檐,它比貼壁庇檐要傾出來些,但尺度并不大。
第三種為垂柱,庇檐挑出更多,更有味道。像一個房子似的突出,但是立柱截去,即為垂蓮柱,這個效果更好,常常用在重要建筑上。
第四種為立柱支撐的庇檐,這常用于大門或便于入口處,具有雨棚的效果。這種庇檐乃為貼墻,但是挑懸出來的尺度大,不可承受,所以增加兩根立柱來支撐它。
也有的庇檐,在壁面下不做什么孔洞與門窗的部位,只做庇檐。這種純粹為了裝飾而做的庇檐,表示這塊壁面是重要的。
許多住宅也加庇檐,而且做得十分明確。這種傳統建筑手法在各地的建筑中都比較流行。庇檐在中國的南方為多,北方比較少,這種狀況是隨著庇檐的不斷發展而形成的。
|